第八十六章 修路(第1/2頁)
章節報錯
來到了大唐之後,李元嘉算是明白了一個道理。
那就是想要製造出領先時代的東西,是要付出代價的,而這個代價的高低,則取決於那玩意兒領先時代的多少。
領先時代越少,付出的代價就越少。
比如說曾經讓韓王府大賺特賺的十三香,本質上並不需要特別高的技術,只要你知道配方,然後把那些香料碾碎了混在一起就行。所以李元嘉就能趁著炒菜在長安城裡剛剛火爆起來,用十三香大賺一筆。
其中的關鍵,就是一個時間差。
因為這玩意兒真沒什麼技術含量,別人一點點的嘗試總是能搞出來的,最多就是味道上面稍微有一點差異而已。
但是如曲轅犁、翻車和鐵鍋等東西,代價就稍微高一些了。
曲轅犁和翻車是結構上稍微複雜一些,所以需要耗費的人工更多,價格自然就高。至於說鐵鍋的話,製造起來可就不光是需要耗費更多的人工,而是在技術上也有要求。
在現代社會隨處可見,便宜的話十幾塊就能買一個的鐵鍋,李元嘉也沒想到在貞觀年間造起來那麼麻煩。因為鐵鍋必須造的足夠圓,足夠薄,才能在炒菜的時候受熱均勻,炒熟的快,然而這個時代的鑄造技術……
簡單地說,那就是一言難盡。
要不然王府的鐵匠們也不會花費了那麼多的心思和時間,才造出讓他滿意的鐵鍋出來。再加上這年頭鐵的價格本來就高,所以一個鐵鍋造出來售價一貫起步,要是拿去買米的話能買多少?
只有工藝慢慢成熟,價格才會降下來。
但是短時間內,普通老百姓是別想用的……當然就看這年頭的鐵價,他們也用不起鐵鍋,家裡有個陶罐已經就算很好了。
有那個閒錢,還不如花在農具上面。
唯一能讓李元嘉覺得便宜的話,或許就是韓王府造紙作坊造出的好紙了。相對於同時代的頂級白紙來說,因為王普和牛大牛二他們改進了技術,所以只考慮製造成本的話,可能還要低一些。
但是如果考慮到前面研發的投入,價格至少也要漲一倍才行。
而且這只是傳統的紙張,如果是李元嘉更看重的竹紙,那付出的代價就更高了。
明清時期主要用竹紙是因為價格低廉,但是在大唐沒有“先進”的粉碎手段,只能靠人力來粉碎竹子,而且煤炭的使用也不夠普及,熬煮的溫度上不去,所以用竹子造紙的成本反而會比較高……
這些東西,都是超越時代不算太多的種類。
如果是領先時代比較多的玩意兒,比如說金屬活字印刷術,再比如說透明的玻璃……這些玩意先不說用起來如何,反正造價肯定是不便宜的。尤其是活字印刷,泥活字或者木活字李元嘉看不上,用起來還不如雕版,而金屬活字那真是貴的讓人肝顫!
四輪馬車,其實也是一樣的道理。
別看都是用木頭造的,但是四輪馬車的體積更大,耗費人工、木料自然就多;而且更重要的是結構相對來說更復雜,對木匠的要求就更高!
這些因素加起來,結果就是現在造一輛四輪馬車的成本比兩輪的要高好幾倍!
李元嘉說十倍,並不算太誇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