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說簡單的阿拉伯數字記賬和算賬了,就是到了未來數學發展到那麼高的水平,各種財務制度、審計制度那麼完善,難道就能擋住那些貪婪者?

別逗了。

不過在這個時代,在阿拉伯數字剛剛出現的時候,李元嘉倒是有信心能鎮住這幫人一段時間。所以等韓山再次把頭低下去之後,他沉聲道:“除了記賬要清楚、明白之後,以後每年的十二月中旬,你們要各自清點一下庫房,與賬本相互對照……”

……

在李元嘉半認真半玩笑的年終總結中,貞觀十一年的最後一天過去了。

貞觀十二年的正月,就這麼悄悄的來了。

隨著大唐中樞迴轉長安的日子越來越近,李元嘉對於從洛陽城傳來的訊息也越來越重視,幾乎每旬都會看一下經過整理後送到他這裡的訊息,所以很容易就知道在正月乙未,也就是正月十五的那一天,朝中發生了兩件大事。

其中之一,便和李元嘉有關。

歷史明鏡魏徵上書皇帝,認為朝中三品以上大臣遇到親王必須下馬或者下車行禮不妥,而理由就是親王們的地位與三公相同,而朝中三品以上的官員都是九卿八座,見了親王就必須下馬行禮著實有些不妥。

見親王要行禮的規矩是李世民定的,皇帝對此自然是大為不滿。

大唐皇帝的想法很簡單,那就是李泰等親王是自己的兒子,是天底下最尊貴的人之一,你們這些大臣憑什麼就能不尊重他們?但是大唐的開國元勳們同樣不肯相讓,認為親王們不必太子,沒有讓三品以上大員必須畢恭畢敬的理由……

反正李元嘉收到訊息的時候,三品以上官員見到親王願意下馬打個招呼也行,當沒看見揚長而去也沒有毛病了!

第二件事情,則是和一本書有關。

《氏族志》,一部記載宗族譜系的著作,由大唐皇帝李世民親自下令,許國公高士廉編纂的一本書。

看到有關這本書的訊息時,李元嘉的雙眼不由得一眯。

《氏族志》編纂的理由是勘正姓氏,這是李世民的原話,但是作為大唐皇族的一員,李元嘉很清楚自己這位二哥的目的可不是那麼簡單!

用李元嘉的理解來說,這是皇帝向門閥制度打響的第一槍!

門閥這個東西,真要說起來的話那可就長了,李元嘉也很難說得清楚,但是他唯一有一點是絕對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作為大唐皇族的一員,他天然就站在了門閥們的對立面,而且矛盾是永遠也無法調和的!

所以《氏族志》的出現,本質上講和李元嘉也有著密切的關係。

只不過無論是三品以上見親王不拜這種小事兒,還是《氏族志》這種可以贏響天下的大事,李元嘉在看過之後很快就拋到一邊去了。天塌下來有個子高的頂著,他一個小小的閒王沒有理由操心那麼多。

只不過……

當他看到一條似乎和他完全無關的訊息之後,兩個瞳孔卻驟然一縮,臉色也突然大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