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二十三,眾王之藩。

灞橋邊上,柳絮飄飛。

位於長安以東,連線長安東邊各地的灞橋,歷史還要追溯到春秋時期的秦穆公身上,是中國最古老的石墩橋。而到了前隋開皇三年,在原灞橋以南新建了一座南橋,並且在周圍廣種柳樹。每當早春時節,柳絮飄舞,宛若飛雪,就形成了“灞橋風雪”景觀,這就是著名的“關中八景”之一。

不過灞橋在歷史上留下赫赫威名,還是要靠《全唐詩》。

大唐立國之後,在灞橋上設立驛站,凡送別親人好友東去,一般都要送到灞橋後才分手,並折下橋頭柳枝相贈。久而久之,“灞橋折柳贈別”便成了特有的習俗。而對於文人墨客來說,這種傷感的時刻無疑就是他們最好的靈感來源。

《全唐詩》中,直接描寫或者提及灞橋的詩作就多達一百一十四首,其中不乏李白、李商隱、劉禹錫和李賀等詩壇大佬……

不過對於李元嘉來說,這些風雅之事完全沒有意義。

李元嘉小心翼翼的給弟弟整了整帽子和衣領,彈去了在別人眼中是浪漫、但是在他眼中是煩人的柳絮,然後看了看小傢伙那稚嫩的臉蛋,忍不住暗暗嘆了口氣。

媽個蛋的,太小了!

十四五歲的年紀,就被髮配到千里之外的徐州,去擔任什麼一州之刺史,這要擱在未來還不被人直接給噴死?

但是在這個時代,所有人都是一臉的理所當然,就如同當年李元嘉被送去潞州時一模一樣!

這麼大點兒的孩子,就算是個天才,又懂得多少?

尤其是對於李元嘉這個穿越者來說,十四五歲也就是初中生的年紀,正是處在叛逆期,需要父母關心和呵護的階段。李元嘉自己也就罷了,畢竟腦袋裡裝著的是一個成熟的靈魂,而李靈夔可是真真正正的少年郎,卻要去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生活,肩膀上還要承擔著刺史的重擔……

想到這裡,李元嘉真是有些心疼。

這便宜弟弟真是乖得很,或許是因為從小和李元嘉一樣,被宇文昭儀和宇文士及反覆的教育、叮囑的緣故,平日裡行事極為低調,一心撲到了讀書、書法和音律上面。而且對於李元嘉這個哥哥來說,他能感覺得到,這個小傢伙對自己是真心的依賴、信任,同時充滿了親情……

所以這段時間,李元嘉一直都在給弟弟籌劃著他去了潞州之後的生活和其他。

千萬不要以為去外地當土皇帝,是多麼愜意的一件事情。

這是大唐,不是後來的明清,地方上早就已經發展起來,人口也眾多,尤其是江南更是繁華之所,去了當個土皇帝那絕對是讓無數人羨慕的事情。而且這年頭也不是後來人口鼎盛的天寶年間,剛剛經歷了隋末唐初的連年戰亂之後,整個國家才千把萬人,大多都集中在關中、河洛等地……

地方上有十幾萬就算是上州,你敢信?

所以用大腿想一下,十幾萬人分佈在一個地級市的地盤裡,還是生產力極為低下的貞觀年間,會是一個什麼樣的情形?

反正潞州那地方李元嘉待了三年,覺得說它是個大鎮子都是誇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