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會錯了意(第1/2頁)
章節報錯
站在水塘邊,望著鋪滿水塘的碧綠荷葉上那幾朵剛剛綻開的蓮花,劉辯並沒有去接徐庶的話。
他不知道該怎樣對徐庶解釋,只要是人,就會有衝動的時候。在蔡琰這件事上,劉辯也想冷眼旁觀,可一想到一代才女將來會落個妙齡喪夫,又淪落異族被南匈奴人糟踐,他無論如何都放不下心中的這份羈絆。
“當日董卓老賊意圖謀害殿下,洛陽兇險萬分,殿下仍是帶同王妃一起離開;陶姑娘在大陽為賊人所擄,殿下不顧兇險,親身營救……”看著站在水塘邊的劉辯,徐庶輕嘆了一聲,語氣中帶著幾分無奈的說道:“臣下曉得,一代霸主必不可為兒女情長所累,可殿下乃是至情至性之人,縱使心中明瞭,也絕做不出那般無情之事!”
抬腳走到劉辯身旁,望著水塘內綻開的蓮花,徐庶語調有些滄桑的對劉辯說道:“此番在蔡琰之事上,殿下所為確有不妥,可既然殿下決意如此,臣下只得擁戴……”
聽到徐庶這麼一說,劉辯猛然扭過頭看著他,很是有些抑制不住欣喜的向他問道:“軍師可是另有良策?明日便是蔡姑娘大婚之日……”
“殿下且寬心等候,日暮之前,蔡姑娘定然會來到郡府,與殿下相會!”徐庶雙手抱拳,深深朝劉辯躬身行了一禮,轉身向郡府外院走去。
有了徐庶這句話,劉辯心內放寬了不少。只要徐庶出面,想來說服蔡琰應是不算甚麼難事。
向跟隨劉辯的親兵打探了蔡琰的所在,徐庶讓守衛郡府的親兵為他備辦了幾匹快馬,出了郡府徑直策馬朝著禹王臺奔去。
禹王臺坐落於安邑東南角,它另有個別名叫做清檯。因其坐落於小城東南隅的禹王城遺址內,也被稱作禹王臺。
清檯本是戰國時期魏國的觀象臺,用以觀察天象。後世之人因禹王城的緣故,聯想到大禹的故事,才為它編織了一個此處乃是大禹之妻望夫所在的傳說。
領著一隊衛士,快馬來到禹王臺之下,徐庶仰頭朝臺上看去,只見蔡琰依然流連於臺上,陪伴她的只有一名隨身使女。
跳下馬背,徐庶快步向臺上奔去。
在禹王臺的臺階上,四名劉辯派來保護蔡琰的親兵按劍而立,見徐庶沿著階梯往高臺上走,幾名親兵連忙迎上,其中一人抱拳躬身對徐庶說道:“軍師,殿下有令,任何人不得接近蔡姑娘!”
“讓開!”橫了說話親兵一眼,徐庶沒好氣的說道:“殿下命本軍師前來,你等也敢阻攔?”
徐庶說出是劉辯命他前來,四名親兵相互看了一眼,臉上都現出一抹為難。最後還是那個說話的親兵朝其餘三人擺了擺手,側身站到一旁,向徐庶做了個請的手勢,對他說道:“軍師,請!”
從四名親兵身前走過,徐庶還瞪了他們一眼,把四名親兵瞪的低著頭,也不敢多言語。
到了臺頂,徐庶雙手抱拳,深深向蔡琰施了一禮,對她說道:“徐元直見過蔡姑娘。”
聽得徐庶說話,蔡琰轉過身面朝著他,向他福了一福回了個禮,卻並未說話,只是滿臉悽楚的又將臉轉向了安邑城。
春秋戰國時期,安邑乃是魏國都城,直到魏惠王三十一年,魏國遷都大梁,這座城池的重要歷史地位才暫且沉寂了下去。
而秦統一六國之後,安邑又作為河東郡郡府所在,重新得回了它本應擁有的歷史地位,直到兩漢時期,它始終作為河東郡制所在,為大漢朝管理著河東這片富饒美麗的土地。
城內建築鱗次櫛比,其中不乏一些漢末時期少見的兩層木質結構小樓。
由於建築工藝的侷限,兩層小樓在漢末時期並不常見,而安邑城內卻是成片成片此類格局的建築,也足以說明安邑的繁華與富饒。
此刻的蔡琰,望著這座富饒的城池,想到明日她便要嫁給河東名士衛寧,心內卻是泛起了一陣陣悽楚。
蔡琰站在高臺邊緣,望著坐落於西北方的安邑小城,徐庶卻扭頭打量著這座高臺。
空曠的高臺之上,鋪設著兩張草蓆,應是蔡琰與劉辯長談時跪坐所用。在其中一張草蓆前,擺放著一隻矮桌,矮桌上還放著一面以絲絹覆蓋起來的瑤琴。
“姑娘文章練達,且通音律,難怪殿下為了姑娘,茶不思飯不想。”走到矮桌旁,低頭看著桌上那張用潔白絲絹覆蓋著的瑤琴,徐庶輕嘆了一聲說道:“一代豪雄,於戰場之上叱吒風雲,縱使面對百萬雄師,也絕不會心生懼意,不想卻在姑娘這裡,魂飛魄喪!”
徐庶的話剛落音,蔡琰猛然轉過身,一臉關切的望著他,語氣中帶著十分的緊張向他問道:“殿下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