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辯大軍進駐虞城的第二天,城門最顯眼的位置張貼出一張寫滿密密麻麻小字的告示。

許多百姓圍在告示旁,伸長了脖子看著告示上方方正正的小篆字。

圍在告示邊的百姓,大多不識字,之所以圍在此處,不過是想等識字的人把告示的內容念出來。

“上面寫的啥?”在告示邊站了好半天,也沒聽人念上面的內容,一個不識字的老婦拉了拉站在他前面的老漢,向那老漢問了一句。

老漢回頭看了老婦一眼,茫然的搖了搖頭,很是無奈的說道:“我也不曉得,不認得字,正等著聽人念呢!”

二人正說著話,站在老漢身旁的一個老者看了他們一眼,對他們說道:“弘農王是要城內店鋪重新開業,虞城附近的土地也會派人丈量,他要將土地均分給百姓,振興農工!”

“弘農王要給我等分派田地?”老者的話音剛落,他身旁的老漢就眨巴了兩下眼睛,臉上帶著抑制不住的激動向他問道:“這張告示可是說我等流民日後也有家了?”

“正是!”看懂告示的老者點了點頭,嘴角漾起一抹淡淡的笑意,好似自言自語的說了句:“這弘農王倒是有趣的緊!他的命理,頗為值得推算!”

說著話,老者伸手拉了拉搭在肩膀上的褡褳,出了人群,健步如飛的向城內去了。

與此同時,虞城軍營校場高臺上,劉辯手扶劍柄,看著校場上的官兵在一群負責甄選的軍官指引下分列成兩個不同的陣營。

劉辯左側偏後的位置,徐庶一手捏著下巴,微微擰著眉頭,與劉辯一同看著校場上正被區分開的官兵。

在二人身後,立著十二名身穿鱗片甲、整齊列成一排的裨將。

十二名裨將均是一手叉腰,另一隻手扶著腰間長劍的劍柄,挺直身板微微仰起頭,目視著前方猶如雕塑一般。

近十萬名官兵列著方陣站在校場上,由負責甄選的軍官引領,分別走到左側和右側的兩個方陣中。

走到右側方陣的,都是體格強健的年輕軍士;而進入左側方陣的,則是年歲偏大或瘦小羸弱的兵士。

“殿下!”從早上一直挑選到臨近正午,甄選官兵的主要負責人楊奉跳上了高臺,抱拳對劉辯說道:“偏營官兵共計四萬三千人,主力兵馬五萬人,已然挑選完畢,請殿下示下!”

劉辯點了下頭,視線在校場上列成兩個方陣的官兵身上轉了一圈。

當初劉辯在大陽城徵兵,由於兵員極度匱乏,徵兵時是但凡年歲差不多的男子均被收入軍中,並未做太細緻的甄選。

由此途徑徵來的官兵,有些年歲著實是大了一些,也有許多身體確實羸弱,不適宜奔赴沙場、轉戰各地!

“胡秀!”校場上一片沉寂,被甄選成兩個陣營的官兵都抬頭看著站在高臺上的劉辯,劉辯也沒有給官兵們做任何關於分營的解釋,而是向身後的裨將高喊了一聲。

一員裨將抬腳上前一步,抱拳躬身向著劉辯的脊背行了一禮。

“即刻點齊三千偏營兵馬,前往大陽,接收大陽防務!”劉辯沒有回頭,他只是聽著身後傳來有人上前一步的聲音,隨後便低沉著嗓音說道:“自今日起,大陽防務由你負責,將來縣守到任,務必與之精誠協作,共建大陽!你可能做到?”

“末將定當效死赴命!”抬腳朝前走上一步的胡秀抱拳應了一聲,轉身跳下高臺,走向立在軍營左側的偏營官兵。

在他跳下高臺之後,劉辯身體挺的筆直,扭頭朝偏營方向看去。只見胡秀下了高臺,並不去點那些剛投誠的白波軍兵士,而是挑著身穿大紅衣甲的官兵選了三千人,領著他們在一旁列出了一個小小的方陣。

“所有人將兵刃放下!”三千人組成的方陣剛剛列起,早先已得了徐庶指示的胡秀就對他們喊道:“我等將來守城,用不著如此犀利的兵刃。每人配備長劍、短劍及短矛、盾牌已是足夠!短矛待到返回大陽,再行發放!”

得了命令的三千名官兵,紛紛上前,很是不捨的將手中兵刃丟在地上。當他們丟下朴刀和長矛重新返回陣列的時候,許多人的目光中都流露出了依依的不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