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7章 挖不出來的礦(第2/2頁)
章節報錯
還沒走進去就聽見裡面在討論。
“來,我們重新回顧一下這個機器人要具有的功能,萬一有遺漏也可以在投入測試前改進。”
“我先說。因為開採空間狹小,所以採礦機器的外形尺寸必須嚴格受限,同時還要整合各種功能模組,如切割、裝運、支護等,在實現裝置小型化的同時,要保證其具備足夠的強度和穩定性,以適應惡劣的井下作業環境。”
“因為極薄煤層的地質條件複雜多變,可能存在斷層、褶皺、破碎帶等地質構造。煤層在地下也不會是水平均勻規則的鋪設,還會有傾角變化、頂板破碎等問題存在。所以要求採礦機器人具備強大的感知能力和自適應控制能力,要安裝監控器實時感知周圍地質條件的變化,並自動調整工作姿態和作業引數,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高效開採。”
“因為煤層很薄,所以採礦機器人必須具備高效的切割和裝運技術。我們要研究合適的切割工藝,安裝適宜的切割刀具,減少煤炭損失和矸石混入。裝運裝置要設計緊湊高效,實現煤炭的快速裝載運輸的同時,解決好煤巖分離和運輸過程中的灑落問題。”
“開採極薄煤層的時候,頂板容易破碎和冒落,所以配備可靠的支護裝置非常必要。除了地質檢測,安保系統中還必須有瓦斯監測、粉塵監測、火災監測等,並設定緊急避險和自動停機功能。”
“還有,井下作業對機器人最大的限制就是能源供應與續航能力了。目前機器人主要採用電纜供電或電池供電。如果是電纜供電就容易出現電纜拖拽和纏繞的問題,介面鬆動斷電,影響機器人的活動範圍和靈活性。蓄電池供電則面臨續航能力不足的挑戰,需要頻繁更換或充電,影響開採效率。”
說到這裡,大家都沉默了一下。
還是電池問題。
這個問題真是永遠都在。
董慶軍說:“好了,不管那個。實在不行,還可以用無線充電,拖著電纜也不是完全不行。再說我們不可能一次解決所有技術問題,先做好這個。來下一個誰來說。”
“我來。我說通訊與遠端控制的要求。因為煤層在地下,電磁波傳播衰減嚴重。為了實現對採礦機器人的遠端控制和實時監測,需要研發特殊通訊技術和裝置,保證通訊的可靠性和實時性。同時,遠端控制技術還要保證控制精度、響應速度和人機互動便捷性。一旦發現問題,可以迅速由控制人員接手操作。”
“還有如果有多個機器同時作業時,還要考慮它們之間的分工以及協同性。”
董慶軍說:“嗯,都說完了。很好,大家總結得很到位。”
李文軍在外面聽了,暗暗搖頭:這混蛋,真是個碎鈔機。最重要的一點成本控制與經濟性,他是隻字不提。
不過也有可能是先把所有功能都實現了,再來想辦法減少成本。
李文軍乾咳了一聲,走進去,這會兒才發現原來他們是圍坐在地上的,中間擺著一臺像輪轂一樣的東西。
大家看到李文軍,忙站起來。
李文軍指著那臺東西,問:“這是你們做出來的挖礦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