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技術上,大家也達成了共識:要用螺旋槳垂直升降,還要具備可伸出和縮回的機翼。

李謹言一直不出聲。

大家都說完之後,董慶軍問他:“李謹言還有什麼要補充的嗎?”

李謹言:“我建議頂部的螺旋槳也要做成可縮回的。”

有人嘀咕了一句:“那東西要縮回,必須停轉。如果誤觸,就會失去動力直接從天上掉下來了。”

李謹言:“嗯,所以要設定好防誤觸,機電聯動。在機翼伸出來,飛機達到並穩定在一定速度之前,頂上的螺旋儀不能停下。”

大家覺得這是句正確的廢話,都點頭稱讚,其實沒有人把他的話放在心上。

雖然研發小組的年齡偏年輕,可也都比李謹言的歲數大。

最後選定了兩種方案。

第一種,啟動的時候,頂上螺旋槳轉動,升到既定高度,調整螺旋槳旋轉方向,變成水平運動,在速度提上來後,伸出機翼。降落的時候反向操作。

第二種,起飛時,傾轉旋翼向下發出衝力和頂上轉動的螺旋槳獲得的升力協同讓飛行汽車垂直升空。傾轉旋翼轉向後方,同時伸出翅膀。接著改變頂上螺旋槳的推力方向,獲得足夠水平推力。降落時,反向操作。

董慶軍問李謹言:“你覺得怎麼樣?”

李謹言淡淡地說:“我覺得兩個都不行。”

有人心裡暗暗窩火:沒采納你的意見就不行?你什麼方案都沒提,卻一把大家的都否定了。

董慶軍:“那你說個能執行的。”

李謹言:“先執行你們的,看看我的預判對不對。”

又有人在心裡嘀咕:“呵呵,小滑頭。說不出所以然就打太極。”

董慶軍卻毫不遲疑點頭:“行。”

好多人都在暗暗翻白眼了:嗤,董慶軍,你這尾巴搖得也太明顯。

還說你是“文軍新城”最有骨氣的技術人員,你真是不要太裝。

動畫模擬,兩種執行方式的速度始終提不上來。

都沒有做縮小比例模型的必要了。

根據流體動力學分析,當時速超過一百公里時,風阻主要來自頂上那四個螺旋槳。

而且只要把螺旋槳設定在頂上,不管怎麼調整方向,得到的結果都差不多。

如果勉強加速,就會造成整體空中傾轉的事故。

就算把動態平衡做得很完美,傾轉機率很小,速度提上來以後,螺旋槳的軸收到的彎折力也很大,太危險了。

難道真的要把頂上的螺旋槳收回來?

大家心裡嘀咕。

董慶軍問李謹言:“說說你的想法。”

李謹言;“其實水平動力未必要用傾轉旋翼,還可以靠固定向後的噴氣或者螺旋槳來提供。直升的時候由頂上的旋翼提供升力。攀升到設計高度,平移的動力裝置啟動,伸出翅膀,速度達到水平飛行要求後,縮回螺旋槳停轉,並縮回腔體內。”

有人說:“螺旋槳縮回去,會大大增加頂部需要的空間和總重量。”

李謹言:“嗯,所以才需要一個團隊來做出最合理的總佈置設計。”

如果還按照以前的思維模式,只是搞個排列組合。

哪裡需要這麼大陣仗,還特地搞個研發組?

董慶軍好像沒有看到大家臉上的不服氣,說:“那就按李謹言說的,開始設計,做動畫模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