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至此,只此一天,千歲真正感受到什麼叫,四面楚歌。

咱們就來細數一下千歲殿下這絕對值得紀念的一天曆程吧。

一早,子牛想吃麵窩。

千歲一直生活在北方,哪裡聽說過這種武漢小吃?

一愣,“面窩?”

子牛也一愣,“哦,我說錯了,油條吧。”一大早的,她也早起,正在包書皮,這些都是她自己上學的工具書,昨兒才發的,東延給她領回來。舅舅培養的好習慣,書都得包著,她急著幹這事兒呢,太專心。千歲問她過早想吃什麼,她不過腦子就說了“面窩”。千歲一疑問,她才想起來,他個北京人,知道什麼是面窩?

千歲也沒和她細究下去,“還是喝綠豆湯?”斤麗低弟。

她一點頭,千歲出去了。

出來了,千歲就給北飯打去電話,“你們那大廚裡有武漢的師傅麼……哦,問問他,是不是有種小吃叫,面窩?好,我等你電話。”

掛了,稍等。電話來了,

“有是吧,他能弄麼……哦,那個餐館裡有是吧……哦,想起來了,那是個武漢人開的館子,好,我自己去買。”

結束通話電話,千歲開車出去了。

“啊,你哪兒買的?”

一盤兒才出鍋的小面窩,一碗綠豆湯放她手邊兒,子牛驚喜抬頭看他!

千歲就靠坐她一旁書桌桌沿邊,淺笑“這就是面窩啊,嘗一個。”捻起一個嚐了一口,“嗯。挺香。”子牛笑起來,這是真心的,“好吃吧。裡面吃得出黃豆香才是真貨,現在有些人做它才小氣,不捨得把豆子……”千歲就著自己吃的那一個遞她嘴邊給她咬一口,“有豆子香麼,”子牛直點頭,豎起大拇指“正宗!”

就為她那抹真笑,千歲私下手機百度了“武漢小吃”,記住了幾樣名品,什麼“老通城的三鮮豆皮、四季美的湯包、蔡林記的熱乾麵、順香居的燒梅、福慶和的牛肉豆絲、糯米包油條、小桃園的煨湯、田啟恆的糊湯粉、謝榮德的面窩”,準備以後一一給她弄來……

按說,這該是個美好一天的開始,和子牛一起吃完一盤小面窩,一起喝完一碗綠豆湯,子牛要包書,千歲都不叫她手上沾油的,全是他一口一喂,子牛邊包書邊跟他笑著說話,千歲心情多好……

才吃完,鄧品如那老太太來了,

千歲出去接待,這位屬資歷老,千歲客客氣氣喊她“鄧奶奶”,

肯定先去探望了謝華,

謝華氣色一直不好,醒來後已經很少見客了,但是這位一來資歷老,再年歲大,不好不見,見著也是抹淚低訴了幾句,鄧老太悉心安撫了幾句,不打攪她休息,被千歲摻著出來了。

“千歲,有時間麼,陪鄧奶奶找個安靜地兒聊幾句吧。”

人老太太主動提出,雖千歲也納悶這老太太找我有什麼好談的,面上自然不好推脫,很順意地“好,附近有個茶軒不錯,鄧奶奶,您喝什麼茶……”下來前兒,看見子牛去謝華那裡了,本想叫住說幾句,後一想早上她才那樣高興,何必說叫她別呆久的掃興話又惹她不高興,也就作罷。

到了茶軒,給老太太斟了普洱,“您嚐嚐,過了幾道水,應該清淡了。”

“多謝。”老太太禮貌雙手接住,放下,緩緩開口,“千歲,是這樣,我也不想拐彎抹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