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文御(第2/2頁)
章節報錯
高殷只需要比北周做得更好就行了,沒必要陷入無限的完美主義內耗中。
要相信後人的智慧。
在他的命令下,李鶴、周逸、姚雙、黃喜各自帶人去開展工作,無論是印刷廠的選址,還是書局的建立,以及工人們的招募,最初制度的建立,都需要大量人手和時間。
高殷也沒打算一日就做完,先是在大都督府內處理今日的政務,隨後召來趙郡王高睿。
“叔父,我有些事情需要部署,勞煩您記一下,對外宣佈。”
高殷的長史高睿是高歡族侄,時年二十五歲,性格孝順溫和,文武兼才。
他剛滿月,父親就去世,因此極其喜愛《孝經》,讀到“資於事父”這句話,總會淚流滿面,抽泣不止。
大家都是愛孝的人,高殷和高睿很有話題,性格也處得來,因此私下關係非常好。
高洋也很喜愛高睿,當時高殷監國,開大都督府治事,高洋十分重視大都督府的僚佐人選,最終選擇了堂弟高睿作為大都督府長史,並官拜侍中,侍中是門下省的長官,也屬於宰相序列,作為高洋的宰相和未來太子的輔政重臣,高睿可謂是鐵桿太子黨。
實際上,高洋對高睿的期待可不止這樣。高洋臨死前,對鄴城禁軍的掌握,分配給了高歸彥和可朱渾天和;而與晉陽軍方的聯絡,則由高睿負責牽橋搭線。
可惜高睿沒能為高殷盡心盡力,最終也進入了高演的新體制,這提醒著現在的高殷,不要以為現在玩得好就都是哥們兒,有些人只忠於權力,高睿如是,劉桃枝亦如是。
高睿微笑:“太子何必客氣,有事直接吩咐便是。”
他開啟書簿,隨著高殷的話語寫下一筆好字。
“君民建國,教學為先,移風易俗,必自茲始……今開設文林館治書,引文林之略,援帝王之功。求諸往古,非無褒貶,宜思進善,用匡寡薄。強毅正直,執憲不撓,學業優敏,文才美秀,併為館閣待詔,輸播聖聽。爰及一藝可取,亦宜採錄,眾善畢舉,與時無棄。當待以不次,隨才升擢。”
高睿提筆寫就,才反應過來,這令要開設一個文林館,其中提到待詔二字,莫非是要向皇帝推薦文士?
想來又是皇帝要提高漢人文士的地位所下的決定,不知背後有無楊相的參與,高睿不想發表意見、倉促站隊,因此默然無言。
寫完此篇,高殷命他再起一文,微微思忖:“西逆侵擾,群兇鼎沸,思武事未勤……”
這文的內容是高殷根據現在國家的形勢,為了守衛齊國不被西賊損害,需要加強武裝,招募健勇至大都督府,將在十日後在鄴都北城舉辦壯武會,認為自己是英豪俊傑的人都可以來參與。
第三文則是邀請七帝寺的和尚來鄴都講經,高睿很喜歡這件差事,他是個虔誠的佛教徒,母親病逝時高睿才十歲,守孝期間長齋唸佛,導致自身骨瘦如柴,藉助手杖才能站立。
因此前兩件事,他只是聽個響,唯獨講經之事,他掛念在心,主動請纓:“太子,不如七帝寺這趟差使就讓我去,七帝寺的主持慧明與我相熟,凡事都好說話。”
嚴格來說,七帝寺的主持不僅是和高睿相熟,而是和齊國大部分的達官顯貴都熟,它是六十七年前修建的佛寺,從舊魏到大齊多有皇親國戚眷顧,只要是去往定州上任,一定會為七帝寺造像樹碑,甚至舊魏宗室祖先的神主排位都放在了七帝寺,後來高洋建齊,把這些神主牌全拿出來燒了。
因此七帝寺的關係甚至能走到婁太后,高殷一方面也是希望能和七帝寺有所聯絡,讓他們為自己造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