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三、仇威關注的是跟著那路主帥征伐,侯曉明最關注的是霍寶隨不隨著出征,確定霍寶會親自帶兵,就再無二話。

李遠則是想的多了,很是惦記從太平府、金陵府、鎮江府徵的十萬新兵。

那次徵兵是按照各地戶籍冊子徵召,年紀下限是十六歲。

如今三個月過去,這一批新兵也操練出來。

之前童兵與其他幾個元帥人馬就有差距。

經過幾次擴軍,這差距少了許多,童兵兵卒也過萬。

其他幾位元帥麾下人馬,少的小兩萬人,多的三、四萬人。

可要是這十萬新卒分下去,其他各部人馬就要翻倍,童兵還是一萬來人,就顯得單薄,日後出征只能做偏軍,難做主力戰隊。

如今是亂世,在滁州軍勢力中,軍功最重。

要不是如此,鄧健的地位也不會越過馬寨主、杜老八等人,成為滁州軍第二人。

童兵要是不想落其他隊伍太遠,還應該擴軍,否則成不了主力,怎麼得軍功?

“寶爺,大營那些新卒已經操練的差不多,能不能效曲陽事……”李遠尋思了一回,忍不住開口問道。

曲陽事?

就是去年四月底,鄧健率領曲陽兩萬餘兵卒投了白衫,分派那兩萬多人時,將十六、七歲剛成丁的兵卒抽出一千,歸在霍寶名下。

這一批曲陽兵,如今正是童兵的中堅力量。

李遠這一開口,眾人都安靜下來。

童兵總兵卒在一萬以上,可是如今分了五部,戰兵三部與參謀部、後勤部。

戰兵三部加起來,一萬來人。

侯曉明如今掛著五千人副將,可是他那部戰兵只有四千人,還是三部人馬中最多的。

仇威、石三掛的是“代副將”,可麾下人馬都是三千人。

就算不擴軍,只距離三部戰卒滿編,還差五千人。

身為戰將,什麼時候也不會嫌棄兵多。

不僅石三激動,就是仇威也帶了期盼,如今他手下還是唐光留下的三千人。

除了戰兵,後勤兵也很大的空缺,如今後勤兵總數千餘人,距離戰兵、後勤兵五比一這個比例還遠著。

就是李遠的參謀部,兩批參謀生下來,能用的也不過是第一批選自大營的那百十來號人。

霍寶看著眾人道:“今早眾帥軍議,為各部定編,童兵定編兩萬人,戰兵三部一萬五,後勤兵三千,參謀部下屬文職一千百人,監察隊與執法隊五百人,親兵營一千……”

“定編?”

李遠不喜反憂:“那以後就不加人了?”

他不是嫌棄參謀部人數少,而是被“定編”的“定”驚住。

要知道滁州軍自黑蟒山成軍,就一直在迅速擴張。

最初在山上的蟒頭寨、蟒蛇寨、青蛇寨三個寨子合兵,戰兵與雜役兵加起來兩千多人。

等到眾人下山,鄧健率曲陽兵來投,滁州軍就一下子擴成兩萬多人。

而後攻下滁州、濱江,總兵力就過了三萬多。

自此,滁州軍的格初定。

即便後頭有“滁州之變”,驅逐徒三,給出去幾千兵馬,也沒有傷筋動骨。

一路征伐下來,攻和州、進廬州,過江打太平、金陵,再到鎮江與揚州之戰,隨著一州一府的勝利,不停收編官兵,各部人馬增加了好多倍,最少的都是小兩萬的兵馬,多的則有三、四萬兵馬。

這定編了,限的肯定不是霍寶這位滁州軍唯一的繼承人,而是幾位元帥。

以後眾帥就不讓擴兵了?

如此明顯的限制兵權,會不會引起各帥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