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2章終戰(4)(第2/2頁)
章節報錯
騎兵的機動性乃是最強的。此時被分化出的這兩支騎兵支援隊,很顯然北戎兵無論進攻哪一陣,他都可以在此陣支撐不住了之時趕到支援。
而且,無論哪一處陣型支撐不住了處於劣勢階段,旁邊的另一車、箭、步陣型亦可以隨時往旁邊支援。
此陣型支援,只要呼延炅想要用騎兵破陣衝鋒,無論從哪個角度便都難以破陣!
且還有最為關鍵的一點——
這些邊緣的陣型中央,也就是沐熙與時非晚所站的部位:還排列著一個大陣!
此乃中陣!乃由十六個小陣組成。呼延炅想破陣之時,前方的車、弩、步陣,無論哪個方位的陣型出現了支撐不住的情況,中隊的主帥都可以從此中陣中調配出人快速向前支援!
八陣圖!
時非晚在沐熙誕生這一念想之時,她便覺得此陣可用!
因為這讓她想到了現代時在書上所見的諸葛亮所創的名陣:八陣圖!當然,在現代那樣的時代下她研究這些也沒有用。當時只是匆匆瞧過,具體怎麼使的未有使用過。
那個時代,她當時當然不會去細看那些玩意怎麼排。而且,具體如何排以及分化演練其實也比字面上的意思要難許多,更何況,她也並不記得多少。而現在,無論是中央大陣的十六個小陣,還是中央東南西北都剋制騎兵的陣型分化以及支援時的陣型變化,都需對兵陣極為熟悉的人來布。
沐熙布的倒也不是她在現代聽過的那名陣八陣圖,他是自己生出的念想。可與她說之時,時非晚便是不記得八陣圖如何布,可瞧著他所佈的此陣,她還是本能的便聯想到了八陣圖。便好似過往忘記了的一些東西,因他這一布,記憶的弦便被觸發了一些。故,由此,他在沐熙的初步念想之下改進了下。
沐熙一開始想的是布八面多兵種防守陣法,騎兵則全用在了最初的衝鋒中,準備全用來自中衝鋒敵方陣勢。
但時非晚許因那一丁點對八陣圖的朦朧印象,便讓絕大多數的騎兵更多的發揮起了他們的機動性而非衝鋒性的能力。
八陣圖優秀,可若有一處陣型被衝亂打破,便很容易被敵方抓住機會翻盤反殺。所以,時非晚覺得必要的助力一定要有。故,與沐熙達成一致後,便又在中央設了一個大中陣。此也可以用來保護主帥。
這最中央的大陣是由十六個小陣組成的。小陣如何排烈,全由沐熙一人所布。周圍八個大陣亦有更小的陣型結合。這些,亦由沐熙所布。
此陣,可謂是“四頭八尾,處處為首,敵衝其中,兩頭皆救。”對抗騎兵,防禦指數絕對是可依賴的強。
若敵軍敗,要逃跑,無論自哪個方向,中間的隊衝上,其餘隊直接跟上,便可起追擊作用。若敵軍勝,後隊變前隊,調轉馬頭,亦可以直接逃走。此乃是攻、防、逃、追的全方位陣型,又專門用於步兵攻打騎兵之上,可以說,用在楚軍對抗北戎軍上,恰恰正就是他們最需要的!
北戎兵引以為傲的北戎鐵騎,竟在此陣之下,難以找到任何突破口!
強衝無用!
呼延炅一開始並沒有想著退騎兵,想的乃是強衝的法子破陣。
因為,只要一陣被衝破,衝到了其中,他們便立馬有了衝破楚軍陣型的機會了!
要衝破陣勢,當然就屬騎兵的衝鋒能力以及撞擊能力為最強。
所以,在看到被剋制的第一瞬間,他想的不會是退:只要集中騎兵,破八大陣中其中一陣,便可尋到突破口——
故,他哪願意退!便凝聚騎兵力量集中攻起了其中二陣!
可他們沒想到:無論他集兵力破哪一陣,此陣之援,都會出奇的多!陣兩側是陣,兩側陣可援,楚騎兵竟自中而出,幾乎全用在了支援上,那最中央時非晚所站的部位,顯然乃是人之“腦”,全面調控指揮的,無論他攻破哪個方位亦可隨意切換援軍走向。
無論破哪一小陣,防禦能力都太強!
更何況,楚兵的人數,是壓根兒就不低於他們的!
加上士氣方面……他發現他們亦是空前的大!
騎兵破不了!衝不散!
呼延炅覺察到此點時,因為前頭未曾預料到此的判斷,使得他們北戎已喪失了不少的騎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