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劍意啊,看這程度,也確實不簡單。”太子元溪似乎並沒有多大興趣。

大衍門的晁左長老說道:“劍意乃是一種領悟,是可遇不可求的,但加明傑已經是天武境中品的高手,施展出劍意,也是理所當然的,沒啥值得深究的。”

猊天王點點頭:“如果是一個內息境的小子領悟出劍意,還值得誇讚,哪怕是在納界境,也是不可多得。達到天武境,劍意已經不是領悟了,更像是一種最基本的。若是一個天武境的高手,連兵器的意境都施展不出來,那才是一個大笑話。”

“話雖如此,但意境也是分品級的。”芮山長老當然要為自己的弟子加明傑說話:“劍之初意,很好領悟,縱然是納界境修為的人,領悟此意境的,也是如過江之鯽,不計其數。但明傑所領悟的劍意,儼然已經達到了有形之境。”

“意境是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初境不過是自己的感悟,施展出來,也能夠被外人所探知。而有形之境,便是把這股意境呈現在所有人面前,絕對不止是外放那麼簡單。有形之境又可稱境中之意,我們大多修行者,也都是在這個境界。

而能夠達到境中意之上,象外之象,境中之境者,無一不是對自己的兵刃,情同手足,除了自己的感悟之外,修為達不到天武境巔峰之上,也很難施展出來。此也可稱心如止水的境界,這等人物鳳毛麟角。

更何況是意境最高的無形之境了,大道無形,儼然是與大道融為一體,稱為境外之意。能夠領悟出此等意境的人,皆是那些修為達到問神之上的大前輩,甚至問神上境的強者,也沒有幾個人能夠領悟出此等意境,這更像是虛無縹緲的傳說。”

芮山長老頓了一頓,才繼續說道:“明傑能夠達到有形之境,雖然算不上多麼稀奇,但他畢竟年輕,也是剛剛真正踏入天武境,也足可見天賦異稟了。”

正如他所說,大部分修行者,哪怕是天武境巔峰,甚至是準問神境的強者,也都只是在境中之意的層面上。

加明傑初入境中意,雖然不是前所未有,也的確是悟性極佳。

對於芮山長老的吹捧,眾人不以為意,年輕一輩中領悟出此意境的,實在太多了,各個都是天之驕子。

加明傑與這些人相比,還是略有不如的。

但也不能否認加明傑不行,所以也沒有人去反駁他。

意境的品級囊括所有,不僅僅是自己對於兵刃和功法的領悟,也是心境的一種呈現。

這四大意境都可以統一解釋。

修行者修煉,心境至關重要,加明傑雖然在劍意上領悟出了第二境,但蘇揚不過幾句話便讓他情緒紊亂,顯然在心境上還不過關。

心境相當於自己內心的感悟,或者是一種態度和想法,這是人們與生俱來的。

所以心境沒有初境的劃分,能夠達到第二境,便已經是頗具城府了,只要不是遇到難以忍受的事件,都可以做到方寸不亂。

而能夠達到第三境,心如止水的,那才是真正的泰山崩於前,而面不改色。

心境是和修行境界不掛鉤的,哪怕是問神境的強者,說不定心境也沒有達到第三境。

畢竟總有一件事情,會觸及底線,是根本忍不住的。

能夠做到任何事情都不動聲色,好像跟自己沒關係,那簡直可以說不是人了。

這同時也是修行的最高境界。

心境其實是無法概括定論的,修行者修的也是自己的心,若心沒了,那還修煉個屁。

佛祖亦是金剛之怒,更何況是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