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A股市場有過許多傳說中的“股神”和“資本大鱷”,他們往往其興也勃勃、其亡也勃勃,雖然都能在市場上呼風喚雨一段時間,但很快就會自取滅亡。

雖然他們覆滅的原因和節點並不相同,但基本上都有一個共通點,那就是“名聲外露”。

股市本來就是一個多方博弈的場所,有人賺,必然有人虧。

除了掌握印鈔權的銀行,否則市場上你每賺到的一塊錢,都是從某個人口袋中拿走的一塊錢。

現實中,別說從你口袋拿走錢,別人碰你一下,很多人都會反感和警惕。

老是讓人賠錢的賭場是沒有生意的,趕盡殺絕的莊家是短命的,股市也不例外。

尤其是在九虧一盈的中國股市,你賺了別人的錢不要緊,但你讓太多人知道你在賺他們的錢,觸犯眾怒就不好了。

無論是為了保持市場公平性,還是為了平息廣大散戶的怨氣,有關部門都會定期收拾一批在市場上興風作浪、張揚跋扈的份子,體現國家維護資本市場正常穩定發展的努力。

槍打出頭鳥,任平生可不願意做這隻鳥。

無論是在資金賬戶的設立,還是股票建倉的標的上,他都要做到最穩妥、最安全、最低風險。

2007年的大牛股很多,但任平生選股時首先避開了ST概念板塊和借殼板塊,因為這些股票上漲的背後普遍存在內幕交易,即便是現在沒有被揭露出來,日後隨著資本市場的完善,遲早會被追責的,他沒必要冒這個險。

其次,任平生又把流通股在1億元以下的小盤股排除在外,小盤股股東少、易操縱,向來是A股市場最容易漲的股票,在2007年大牛市裡,漲幅最大的幾次股票也都是小盤股,但任平生還是堅持不做這種股票。

理由很簡單,小盤股裡遊資和炒家太多,再加上盤子小、流動性不好,很容易出現暴漲暴跌,即便是穿越過來的任平生,也不敢保證自己就能夠精確地抓住合適的賣點。

任平生不想當遊資,也不想當莊家,他不想冒觸犯高壓線的危險去操縱市場。

從穿越重生以來,他一直秉承著這個理念:

“在有確定性的前提下,賺到可以賺的錢。”

不確定性的錢,任平生寧可不賺。

印度仿製藥的銷售是個特例,那是為了儘快獲得第一桶金的不得已之舉,任平生本質上還是一個謹慎保守的人。

所以,他最終選中的兩個標的是“萬克A”和“中幸證券”。

這兩隻股票雖然分屬於地產和證券兩大板塊,但它們的共同點很一致:

1、都是藍籌股,並且屬於漢證指數的權重股,被ETF(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自動配置,也是QFII(合格的境外機構投資者)的重點買入標的,更是公募基金和社保基金積極配置的物件。

2、業績優良,地產板塊當年正處於高速發展的階段,萬克作為行業巨頭更是被視為上市公司的典範;牛市的最大受益者就是券商,中幸證券作為國內券商龍頭,當年被視為可以與大摩(****)、小摩(摩根斯坦利)競爭的對手。

以上兩點保證了這兩隻股票裡站滿了以機構投資者為主的長線資金,這些資金的存在雖然不能讓股價暴漲,但卻可以避免股價的暴跌。

最重要的是,這兩隻股票有充足的流動性。

(注:股票流動性是指投資者以最小成本、最小价格影響和最快速度完成交易大宗股票的容易程度。通俗點說,就是股票後是否容易賣出,是否有充足的買入者來接盤。我們常說這支股票流動性很差,就是指很難按理想價格賣出。)

在任平生看來,股票的流動性是非常重要的考量因素,尤其是在市場接近頂部的階段,如果股票流動性不足的話,稍微大筆的賣出就會造成股價暴跌,甚至跌停。

在流動性不足的情況下,持股者(尤其是散戶)往往會在恐慌效應的驅動下加劇賣出,從而進一步加劇流動性的困難,造成相互踩踏的慘劇。

對此,任平生印象最為深刻的就是2015年A股市場“股災”,在最可怕的黑色星期五“6.26”那天,漢證指數暴跌7.4%,全市共有2000只股票跌停,整個市場的流動性降低到了冰點。

這個時候,你有多少股票,持股成本多少,想賣什麼價格,都沒用。

因為缺乏流動性,根本賣不出去,不管是好股,還是爛股,都只能躺在跌停板上任人宰割。

而2007年的大牛市,同樣也是在迎來最高點後,迅速進入了暴跌階段。

為了精確逃頂,確保利益的最大化,任平生一定要確保自己建倉的股票,擁有良好的流動性。

當然,他選的這兩隻股票雖然屬於大盤股,但在2007年的漲勢也並不遜色。

按“萬克A”和“中幸證券”目前的股價來計算,如果能在2007年底以最高價賣出,至少可以獲得40倍以上的收益。

林立松現在要做的事,就是在這不到2個月的時間裡,按照不高於1元/股的價格,為“萬克A”和“中幸證券”這兩隻股票建好倉位。

剩下的事情,就交給時間來兌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