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始行程都很順利,學員們在前面幾天的徒步中已經積累了不少經驗,雖然腳下踩著軟軟的沙子,眼前一片黃燦燦的都是沙丘,但大家在帶隊教練的引路下,有序地排成長隊行進,一邊走著,一邊還相互談論著、說笑著。

從敦煌歷史博物館請來的歷史學家告訴學員們,走過這片沙漠的話,本次的“絲路之旅”就接近結束了,前方就是這次比賽的終點——玉門關了。

玉門關是漢代至魏晉時期(公元前104年至公元420年),中原王朝通往西域的最後一道邊防線,是絲綢之路通往西域的北道關口,古代西域的和田美玉源源不斷的經此關輸入中原,故稱“玉門關”。

臉上刻著深厚的風霜痕跡的歷史學家指著遠方道:

“大家都聽該聽過'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這句詩,詩裡寫的情景就是在玉門關,當年這裡也是漢朝與外敵交戰最為激烈的地點之一。”

老大哥馮論抬起這些天被曬得黝黑的臉龐,笑著道:

“不好意思,我念書的時候,只記得那一句'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現在我只想著喝喝葡萄美酒,一點都不想醉臥沙場,太涼了,會感冒的。”

眾人都被馮論的幽默給逗笑了,戈壁裡的天氣特點就是晝夜溫差大,日間最高達22℃左右,夜間低至6℃。這些天在戶外過夜是,大家都把帳篷系的緊緊的,鑽入鴨絨的睡袋睡覺,但還是有不少人感冒了。

任平生沒有笑,他眺望著一望無際的黃沙,腦中卻想起了另外一首詩。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為了維護這條絲路的暢通,千百年來,無數的漢家子弟在這裡貢獻了青春與血肉,他們沒有抱怨,也沒有後悔,默默無聲地守衛著祖國的邊疆。

唯一能夠為他們發聲的,只有那流傳千年的歌曲,以及詩人的名句。

......

隨著路程的繼續深入,遠方的沙丘變得多起來,而且這裡的沙丘比前面要高很多,形成很大的落差,由於沙漠上捲過的風在作用,沙丘會用人眼可見的速度移動,在前方形成新的沙丘。

在出發前,學員們都接受了沙漠有關知識的培訓,當前看到這種景象,大家腦中不約而同地浮起一個念頭:

“這是遇上流動沙丘了。”

流動沙丘,是戈壁沙漠裡最為危險的存在。由於受風力的作用,這些沙丘不斷地移動和變幻位置,不但干擾了徒步者的行徑路線,而且會嚴重影響人們對方向與方位的判斷,在這種沙漠中穿行是十分危險的,能否安全透過這類地區主要取決於沙子的質地和沙丘斜坡的相對風向。

除非不得已,否則儘量避免穿越流動沙丘沙漠。

只不過,總裁班的學員們運氣不那麼湊巧,恰好在最後一程碰上了這個流動沙丘。

不僅如此,因為大家很快就發現,沙丘流動的速度越來越快,肉眼可見的砂礫正在隨風飄起,原本一片晴朗的天空,也漸漸蒙上了一層灰黃色的陰影,領隊的徒步教練臉上的陰霾也增多了,他知道:沙暴來了。

領隊們開始指揮學員們集中隊形,並用手裡的衛星電話和後勤保障組聯絡,但不知是否天氣的緣故,衛星電話的訊號受到了干擾,徒步教練一直沒有聯絡上後勤保障組。

風越來越大,大家都戴上墨鏡,立起了外套的領子,用圍巾包住自己的頭顱和脖子,避免風沙的侵襲,但仍然能夠感受到砂礫擊打在鏡框上,拍打著身上衣服的聲響,能見度也越來越低了,只能看得見周邊人模糊的輪廓。

原本還很大聲說笑的學員們,個個都閉上了嘴,一方面是防止風沙入口,另一方面也是因為風沙的聲音太大,彼此間講的話根本聽不清楚。

領隊的幾個人大聲討論了一下,一致認為當前情況下,最好的應對方式就是原地駐紮不動,然後透過各種方式聯絡上後勤保障組,讓他們出動車輛來救援。

沒等學員們做好駐紮的準備,一場更大的風暴已經向他們襲來,狂風挾著黃沙像一條巨龍迅速捲動,所到之處捲起更多的砂礫,遮天蔽日的黃沙將天空的光線都遮擋住了,在場的所有人都在沙暴中無能無力,只能努力抱著自己的腦袋,或者身邊的夥伴,確保自己不被風沙捲走。

沙暴持續了十分鐘之久,但這十分鐘在所有人看來,卻像是五個小時那麼漫長,待到風沙的力氣逐漸減弱下來,大夥兒終於可以站起身來,撥掉身上佈滿的砂礫,吐出口鼻中飛進去的沙子,相互交談著、感嘆著。

在出發前,他們肯定沒有預料到,自己這次“絲路之旅”還會遇上傳說中的流動沙丘和沙暴,他們也紛紛慶幸自己經歷了沙暴卻安然無恙,併為這趟戈壁挑戰的體驗劃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所有人都處於劫後餘生的驚喜中,他們目前並沒有注意到,自己隊伍裡少了一個人。

。搜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