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章 明朝那些事(第2/3頁)
章節報錯
從高家的角度來看,任平生無論是家世來歷、創業起點和發展歷程,都很像這種人物。
都是平淡無奇的出身,受過一定的高等教育,然後突然間在某個領域迅速崛起,用很短的時間內就積攢了大量財富,但又跟其他一夜暴富的創業者不同,在行事上十分注重保持低調,不喜歡邀名勾譽,不喜歡拋頭露面,越是如此,越是證明了高家的猜測。
而這一切,都是任平生刻意打造出來的。
任平生並非傳說中的那種人物,他的上面也沒有通天的線,但他的確具備未卜先知的能力,因為他是個重生者。
要在這個紛繁複雜的國家生存發展,不是憑藉前世的記憶和自己的能力就可以做到的,沒有政治上的借力,經不起風浪。
任平生是個兩手空空的重生者,他只能靠自己營造出政治上的庇護傘,第一步就得從高家開始。
在前世,高維誠在漢東新區一把手的位置上呆了5年時間,這也是漢東新區快速發展的5年,他的仕途與漢東新區的發展密切相關。
任平生事業的起點在漢東新區,未來的發展很多程度也在漢東新區,如何經營好與高家的關係,如果藉助高家的力量讓自己發展壯大,對他的“五年計劃”而言至關重要。
為了這一天,任平生已經準備了很久,所以當他坐在高維誠的面前時,表現出的胸有成竹、寵辱不驚的姿態,給高維誠的第一印象就很不錯。
在高維誠看來,自己女兒推薦的這個同學雖然年輕,但城府卻很深,眼神也十分老練,看上去好像有很豐富的閱歷一般,要不是從女兒口中得知,任平生畢業後就經商創業,從他身上的氣質來看,其實更接近在政府部門工作的人。
從這一方面,又進一步鞏固了高維誠對於任平生屬於那種人物的看法。
接下來,高維誠想要知道這個年輕人接近高家的目的,他真正的想法是什麼?這也是高維誠想要與他會面的緣由。
兩人簡單寒暄後,高維誠不經意地提道:
“聽媛媛說,你對歷史挺有研究的。”
任平生謙虛地答道:
“不敢,只是有些興趣,歷史是現實的鏡子,很多客觀規律其實可以在史書裡得到印證。”
高維誠緩緩地點點頭,他舉起手中的書,大有深意道:
“你應該讀過這本書,有什麼看法。”
任平生前面進來的時候,已經用眼角的餘光看到了那本書的封面。
這書他並不陌生,2006年起,國內曾經流行過一段明史熱,相對於通俗化的《明朝那些事》等書,史學界更加推崇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這本書對中國傳統社會和政治制度的進行了高度剖析和解讀,對近十幾年的歷史研究和寫作起到很大的影響。
作為一個明史愛好者,任平生當然通讀過《萬曆十五年》,以及學界對這本書的看法。
但任平生很清楚,高維誠把自己專門叫來,絕不是談論歷史這麼簡單,他既然提到了《萬曆十五年》,自然對這本書有很深的認識,自己現在如果不拿出點乾貨來,恐怕過不了這一關。
幸好任平生對明史十分熟稔,所以他稍稍想了想,組織了下語言,道:
“自古以來,現代之前,得國最正者,莫過於明。太祖以匹夫起事,無憑藉威柄之嫌,無預窺神器之疑,禮賢下士,萬眾歸心;太祖半生戎馬,掃蕩一統,驅逐外敵,重鑄河山,對華夏道統有大功;太祖登基後,掃清五蠹,為民除暴,清明廉政,約束官吏。後世朝廷雖然屢有更迭,但仍不脫太祖之制。”
聽完任平生這番話,高維誠臉上毫無表情,他不置可否,繼續問道:
”人皆言明亡於萬曆,你覺得呢?”
任平生知道,真正的考題來了,高維誠這個問題不簡單。
如果按照《萬曆十五年》這本書上的答案:明朝之所以滅亡是因為中國從來沒有實現數目字上的管理,應該從傳統文化裡重哲學思辨、輕數理科技的傾向入手,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反思。
如果按照明史學家的角度來回答:應該討論明朝的財政與賦稅制度先天上存在的弊病,導致帝國缺乏充足的財力應對邊境危機,最終陷入內憂外患的局面。
如果按照民間野史學家的角度來回答:應該抓住宦官和廠衛在明朝的特殊作用,重點批判崇禎誅殺魏忠賢導致宦官和文官之間角力失衡,從文官誤國的角度來批判。
但這些答案一一被任平生否定了,這不是歷史專業的答辯會,高維誠也不是來跟他討論歷史的。
他們談的是歷史,其實又不是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