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平生雖然在網路媒體圈裡沒有什麼認識的人,但他卻很瞭解歡樂時代的創始人。

歡樂時代的創始人李學林,是網際網路圈文人逆襲的典型,畢業於人大哲學系的他,第一個工作是在《中青報》當記者。

在當記者期間,李學林採訪過國內所有IT界的元老級人物,也積攢下了豐富的圈內人脈。由於其敢說敢寫的行事風格,被列為“京城四大IT名記”之一。

憑藉在IT媒體圈內的資歷,李學林輾轉擔任過搜胡IT主編、絡藝總編輯等職位,在入口網站沉浸多年。在絡藝的2年裡,李學林把房產、遊戲、汽車、科技這4個頻道獨立出來,成立自負盈虧的公司,取得不錯的成效。

但文而優則創,李學林很快也走上了自我創業的道路。

在那個網際網路草創的年代,龍蛇混雜,各顯神通,不拘一格出英雄,很多創業者並非IT業務科班出身,包括後世的創立每團的汪興、創辦沫沫的唐嚴、創辦雪球的範三文等,李學林則是他們的前驅。

從絡藝出來後,李學林拿到一筆100萬美元的投資,在花城市創辦了歡樂時代,目前主打的產品就是多樂遊戲。

而給李學林第一筆投資的那個人,還是雷君。

所以,任平生先給雷君打了電話,希望他居中引介認識李學林。

他與雷君雖然只有一面之緣,但雙方畢竟做成過一筆生意,有人情在。

而且,任平生相信,去年年底在燕京的那一番夜話,自己對“基業長青”的看法和演說,已經給雷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有了這些積累,他相信雷君不會拒絕這個要求的。

雷君果然是個夠意思的人,他不但滿口答應了,而且叫任平生立即飛到花城市面談。

說走就走,任平生當晚就飛到了花城市,隔天早上,他已經坐在雷君私人別墅的樓頂花園,與三人共飲早茶。

李學林比任平生大10歲,面相卻顯比較年輕,胖乎乎的身材,戴著副黑框眼鏡,臉上總是掛著笑容,看上去的確符合一個媒體編輯給人的通常印象,但黑框眼鏡後的眼神卻十分專注,時不時閃動著思索的火花。

另外那個人,看上去比李學林大3歲,身材瘦削,頭髮稍長,五官平淡,說話帶著很重的閩南口音。

一開始,任平生沒搞懂,為什麼這個人會出現在雷君的別墅裡,他原以為只是與雷、李二人的私下聚會。

待雷君介紹完那個第三人的名字後,任平生這才想起來。

蔡文盛,在前世,這個名字沒有雷君那麼響亮,他的企業也沒有李學林那麼成功,但也賺取得了百億身家,成為這波網際網路浪潮的獲利者之一。

與其他網際網路創業者不同的是,蔡文盛是以投資域名走入大眾視線的。

在沒有多少人瞭解域名價值的20世紀末,蔡文盛就慧眼獨具,搶注了幾萬個頂級域名,尤其是以拼音為主的域名,如日後鼎鼎有名的艾奇藝影片網站,就是花了幾百萬人民幣從蔡文盛手中買下域名。

這些域名先後轉手賣出,讓蔡文盛輕鬆獲得了豐盛的第一桶金。

之後,蔡文盛還模仿hao1234做了網址站253,並很快轉手賣給了谷歌,還舉辦了網際網路站長大會,挖掘個人站點的商機。

在此期間,他還投資了網路快車、風暴影音、優大師等一系列初創企業,並且都獲得了不菲的回報。

從蔡文盛的崛起過程來看,他沒有太多高深的理論支援,也沒有什麼正兒八經的盛業模式,但商業嗅覺十分靈敏,對中國草根階層十分了解,所以總是能低買高賣,獲利離場。

前世的任平生,在看到蔡文盛的崛起歷程時,曾經懷疑這個人是不是穿越時空的重生者。

沒想到,自己現在真正穿越後,居然在雷君家裡看到這個傳說中人物。

不過可以理解,雷君和蔡文盛雖然在學歷、資歷上差距很大,但這兩人都是滿足底層草根需求作為企業方向,並且都是非常成功的天使投資人,這麼貼地氣的兩個人,相互熟悉並不意外。

事實也是如此,雷君與蔡文盛目前正在洽談一項投資,由於雷君行程安排得很滿,所以任平生和李學林到的時候,蔡文盛還沒走。

經過雷君的介紹,三人相互交換了名片,坐下來寒暄了一會兒。

蔡文盛這個人比較低調,很講究禮節,說話慢條斯理的,對誰都很客氣,一看就是那種擅長做生意的人。

李學林則比較傲氣,可能是在媒體呆習慣了,講話的速度很快,邏輯性很強,思路很靈活,話題的要點抓得很準。

雷君作為主人,依舊是平時那副不溫不火的狀態,三人聊了聊網際網路圈內的發展動態和八卦,一泡茶的功夫,蔡文盛就起身告辭了。

送完蔡文盛,待雷君重新坐下,任平生馬上開始講他今天來的主要目的。

一開始,李學林還抱著不怎麼在乎的態度,直到任平生講起WEB2.0,講到UGC,他的眼神這才專注起來,當任平生談起玩家幫派系統和玩家自媒體的時候,李學林已經單手托腮,雙眉緊皺,看上去已經被任平生的想法深深吸引住了。

而雷君則始終帶著微笑,不動聲色地看著這兩個年輕人。

待到任平生講完,李學林先是把目光投向雷君,目帶懷疑道:“雷總,你這是在考我嗎?”

李學林這麼問不是沒來由的,他在創業之前的身份是網媒總編,在那之前是IT記者,對於國內外的最新資訊掌握得很快,像WEB2.0、 UGC這些新方向、新玩法,國內還沒有引進,他就先一步掌握了。

在絡藝的時候,他已經在“絡藝部落”這個款產品裡嘗試過UGC,但由於絡藝公司體制的原因,並沒有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