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只要我不尷尬......(第3/3頁)
章節報錯
有道是一分錢一分貨,這一路沿途上並沒有發生什麼意外,倒是經歷了一番“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的新奇體驗。
船隻上方林巖也是閒著沒事,直接將那一本基礎劍術lv3學習了。
對於新人來說,要想學習這個基礎技能最難的地方就在於它對基礎屬性有要求,準確的來說,是對力量,敏捷,精神都有要求,好在方林巖並不是新人,他甚至直接一口氣就將基礎劍術提升到了lv6!
這時候,方林巖身上的通用點還剩下了14萬點,但是13點潛能點卻已經只剩餘了一點。
不過,他的付出也是值得的,基礎劍術lv6對榮耀劍士產生了全方位的加成,榮耀劍士這邊的普通攻擊+所有技能的威力都提升了30%,冷卻時間則是降低了20%!
不僅是這樣,方林巖握劍在手的時候,越發覺得得心應手了,那種劍術招式之間的銜接可以說是用行雲流水來形容。
在實戰當中的體現就出劍的速度快了15%,自身露出的破綻更少,同時對戰機的把握更精確。
比如之前在戰鬥當中,方林巖看到對手一拳砸了過來,就只能閃避,但是現在他遇到這種情況之後,就能判斷出自己直接用劍反擊的話,可以後發制人重創對手。
到時候敵人的那一拳雖然能打中自己,但是威力已經降低到了自己能夠輕易承受的地步。
等到方林巖在老楊渡口下船的時候,夕陽都徹底沉入到了地平線下,暮色四合,遠處的景物已經顯得朦朧,野地裡的蟲鳴聲也清晰了起來。
方林巖眺望四周,發覺這祭賽國其實也是外強中乾,傾頹之勢已經很明顯了。
其原因很簡單,這裡距離國都葉萬城只有三十里,但是附近地勢平坦的區域都是野地,靠近仔細看一看,土壤都是肥沃的黑土,並非鹽鹼地什麼的。
如此膏腴之地還在國都旁邊居然被白白拋荒,可見地方官的懈怠到了什麼程度民眾大部分都還是勤勞肯幹的,只要稍微給點政策,只要兩三年,這裡就又是沃土千里啊,又能給國家上稅交糧了。
朝著葉萬城走出了五六里左右,天色更黑了,但是遠處的天空當中已經開始閃耀出來了一道金色的光芒,然後持續出現在了夜空當中,不停的變幻方位照耀向四方。
很顯然,這就是葉萬城當中金光塔上的寶珠開始“顯聖”了。
這種感覺對於見慣了大都市霓虹燈的人來說並不算什麼,不過對於原住民來說,還是相當震撼的,再加上這金光還有殺傷能力,剋制妖邪鬼魅,難怪能令四方畏服。
在金光的指引下,方林巖順著大路一直往前,便來到了葉萬城的城牆下,而來到了這裡之後,他就暗道了一聲糟糕。
原來,方林巖還是陷入了慣性思維的誤區,在他的印象裡面,天黑了就代表著城市的夜生活開始了而已,並沒有什麼特殊的,但實際上在此位面並不是這樣,那是要關城牆隔絕內外的。
方林巖今天就耽擱了一整天時間在路上,這可是開局時刻的一整天啊!這段時間內倘若有人能夠抓住機會的話,再殺兩個boss都是綽綽有餘的。
那麼方林巖當然就不能容忍自己再浪費一個晚上了,於是他決定偷偷的溜進去,總之葉萬城的城牆對普通人來說或許高不可攀,但是對他這個強人來說,並不能成為阻擋自己前進的理由。
在觀察了一番城防之後,方林巖的眉頭皺了起來,因為他發現自己低估了修築葉萬城城牆的傢伙,到處都設計有哨位,並且從外面還看不出來有沒有人在裡面觀察,不僅如此,城牆上面每隔幾分鐘就有巡邏隊經過。
不僅如此,這座都城還是相當龐大的,足有十來座城門,裡面樓臺高聳,燈火通明,大出方林巖的意料之外。
就在方林巖皺著眉頭,在懷念著“奇洛的包頭巾”的同時,打算冒險衝一次的時候,城門開了......
然後好幾個小兵明目張膽的在門口擺了幾張凳子坐了下來,旁邊還放了個籮筐,甚至還有人開始吆喝了起來:
“只開一個時辰,進城費一個人半兩!”
於是,本來就等待在那裡的好幾個商人打扮的就一擁而入,看著籮筐裡面的銀子,守門的小兵笑得見牙不見眼的,已經在商量談笑著待會兒準備去買兩斤狗肉,沽幾斤酒宵夜了。
對此,方林巖立即過去,給錢走人,不過他走過城門的時候,看著厚達六七米的城牆,心中忍不住都生出了一句話:
最堅固的堡壘,永遠都是從內部被攻破的!
進入到了葉萬城裡面之後,可以見到裡面還是人頭湧動,顯然夜生活還是頗為豐富的,尤其是這裡白天的氣候炎熱,晚上等到太陽落山,人們就紛紛走上街頭活動了起來。
一番打聽之後,方林巖才知道,這葉萬城裡面最繁華的地方就是“六街三市”,六街說的是貫穿國都的六條長街,三市則分別是東市,西市和瓦市。
這其中東市以畜牧為主,西市則是以雜貨為主,
而瓦市則是以娛樂為主,又做“瓦子”、“瓦舍”、“瓦肆”,即妓院、茶樓、酒肆,以及表演諸色伎藝的地方。
瓦肆設有勾欄,演出雜劇及講史、諸宮調、傀儡戲等,也有賣藥、賣卦、理髮、飲食之類攤鋪,相當於是酒吧一條街,大排檔一條街的組合體。
此時不消說,東西二市已經關閉,而要前往金光寺的話,則也會從瓦市路過。
不僅如此,方林巖還打聽到,孟古的兒子孟法現在正在朝廷的大理寺當中任職,也算是有權有勢了,這讓方林岩心中一喜,孟古的相印這條線索不就有著落了嗎?
自己跑這一趟都城,正好就是一舉三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