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道檄文,其名極響亮,是為《代天下人討徐賊檄文》,作此檄文者,正是常歲寧。

此檄文一經出世,即於短短五六日間,傳遍江南各道,眾人奔相傳看,討論之聲甚高。

起初徐正業尚且不以為意,自從他令駱觀臨作下那篇廣為傳閱的《討明後檄》之後,朝廷及各處為反擊,也曾作下過討伐他的檄文,但皆未激起太大水花。

有此先例在,事務纏身的徐正業,甚至懶得分神去親自過目。

直到數日後,他明顯察覺到了此道檄文帶來的影響不同先前,縱不提民間風向,就連那些支援他的豪紳士族官僚,也屢屢差人前來,或是來信質問於他。

徐正業這才不得不正視此事,令人取了檄文,親自來看。

手中檄文顯然是印製而成,但也保留了作此檄文者原本的筆跡。

其筆跡疏朗開闊,卻又挺拔險峻,可見三分風骨,七分兵氣,一經展閱,洋洋灑灑數百字間,已見筆掃千軍之勢。

這手字,甚好,甚少見。

徐正業本也是士族出身,書畫之才不在話下,自然一眼便能辨出此字好壞。

單是這篇字,便已經足夠吸睛了。

更何況還有那狂妄至極的“代天下人”四字!

“……代天下人?”徐正業麾下有幕僚怒容道:“小小女娘,竟有這般狂妄口氣!”

她憑什麼代天下人!

誰準她代天下人了!

駱觀臨在旁不語,面色不算樂觀。

檄文二字,繳獲的是人心,左右的是輿論,至於措辭有幾分真假,是否“合理”……都改變不了一個事實——她想要的目的,已經達成了。

而這篇檄文,之所以能夠以如此速度流傳開來,並引起轟動,絕非偶然。

他看向徐正業手中的那篇紙,一時眉心緊鎖。

此篇檄文很有門道,字字句句皆如傷敵兵刃,皆衝著要害而來,作此檄文者,很有頭腦,也很費了心思……且同為精通此道的文人,他能察覺到,對方在寫下此檄文之際,必然已經能夠預料到,此文一經傳閱,勢會引起轟動。

如若不是請了能者代筆而成,那麼這位橫空出世的常家女郎……實在很不可小覷。

徐正業越往下看,臉色越是難看。

作為“始作俑者”的常歲寧,很能夠想象得到徐正業此時的臉色。

她很早之前,便想效仿駱觀臨,也寫出一篇同樣出色的檄文來著。

為此,她做了許多功課與準備,包括並不限於仔細分析了此前那些討伐徐正業檄文的失敗之處。

鑽研之下,她得出結論,這些檄文,大多太過中規中矩,千篇一律,是屬於將其中被討伐的物件徐正業三字,隨意換成另個人名,便能直接拿來套用的那種。

要麼則是太過枯燥冗贅,情緒沒能調動上來,倒是將她的瞌睡給勾上來了。

她抱著好學鑽研之心,尚且看得呵欠連天,更何況是其他不相干之人呢?

常歲寧總結了一番後,得出結論,在這檄文滿天飛的亂世之中,要想要寫出一篇火爆的好檄文,首要的,便是噱頭二字。

所以,她才斗膽“代天下人”。

她可是代了天下人,誰還不是個天下人了?單是聽了這名頭,甭管是抱有好奇還是挑刺之心,都想找來看看,如此,便將受眾先網住了。

有了個好噱頭,將人吸引了進來,只是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