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爺令他們駐守在此,意在提防,何故要主動出兵支援北境?

那些武將之中也有人提出了質疑。

年邁的柴廷將那封密令按在手邊,抬眼看向眾人。

他手下這封密令,的確不是出自榮王,而是來自駱觀臨。

密令上的內容也並非讓他們支援北境,或者說,那是一封詳具的名單。

名單之上的人,十中之七已皆在帳內。

那些人很快察覺到了異樣,這異樣來自於身體。

醒酒湯中有毒。

同時,帳外湧入了一支玄策軍,一場血洗就此開啟,凡入帳中議事者皆被屠盡,包括那名傳遞文書的親信。

名單上未到的十中之三者,也早已被盯著,很快便被了結了個乾乾淨淨。

動手的皆是玄策軍。

玄策軍中雖不乏已歸心李隱之人,但更多的玄策軍當初曾執意北去與上將軍一同抵禦北狄,最終他們是被柴廷勸下的——這些人便是柴廷此番行事的支撐。

當初,柴廷之所以選擇跟隨李隱入京平亂,除了保全玄策軍之外,更因他收到了一封密信……

那封密信來自上將軍崔璟,信中令柴廷靜待時機,並向柴廷揭露了先太子之死的真相。

而在這場行動前,柴廷向名單之外的玄策軍部將揭露了這個真相——至此,眾人方知,京中那位即將登基的仁者,是玄策府真正的仇人。

崔璟行事皆與李歲寧互通,李歲寧於太原北行之前,將一切事務交予了老師,其中便包括肖旻、長孫氏、柴廷等人的真正立場。

褚太傅與駱觀臨聯手設局,駱觀臨便也知曉了柴廷的特殊之處,先前二人便曾暗中有過書信往來,這場血洗奪權之變,是駱觀臨與柴廷早就定下的計劃。

為了儘可能地縮小動盪範圍,一舉拔除李隱的心腹勢在必行。

血洗之後,柴廷便立刻在軍中傳開了「女帝尚在人世,榮王揹負弒君罪名」的真相,加以玄策軍武力震懾,順利控制住了十萬大軍。

那十萬大軍未必能全部聽從柴廷號令,即刻攻伐李隱,但今日那封《討李隱百罪書》三日後便會傳入岐州,屆時天下人心震動,即便只是迫於形勢,這支昔日曾聽從女帝的大軍也務必重新端正立場!

他們在柴廷的率領下,將會成為一把利劍,阻斷李隱來日離京逃歸劍南道的後路。

若說太廟中揭露李隱百罪,唯褚太傅可為。與柴廷聯手一夕之間重奪十萬大軍兵權,則唯駱觀臨可為。

唯有潛伏在李隱身邊多時,得李隱信重,一路隨李隱率兵打入京城的他,才能精確無誤地整理出那一封長長的名單。

「原來先生之手段才能,遠勝本王所見!」李隱再次笑起來,眼底卻一片森寒:「先生煞費苦心取信本王,取信本王身邊的每一個人……這一刀又一刀,還真是叫人防不勝防!」

洩露吐蕃犯境,暗助褚太傅行事,阻斷他與劍南道之間的通道,還有許多他不知道的林林總總……這些竟全是駱觀臨一人所為!他以為的那位駱御史,實則不知何時早已改換了另一副面孔心性,卻仍以原本面容藏匿在他身邊!

「難怪先生不演了!」李隱作恍然之態:「原是知道就要敗露了!」

有些事可以悄無聲息,但有些事一旦做了,便僅有這一次機會——助柴廷奪取兵權,這個訊息一旦傳回,駱觀臨在李隱眼中便會即刻敗露。

他用自己的退路,換取阻斷了李隱的退路。

並且他算準了往來岐州的時間,知曉今日必有訊息傳回,所以他備下了果刀,打算伺機對李隱下手……授璽將是他唯一的機會,這並非衝動尋死之舉,死局已定,他只是要在李隱殺他之前,搶先一步主動出手。

本就是要死的人,縱未能得手,卻也並不吃虧!

對上駱觀臨依舊凜然無畏的眼睛,李隱定定地看著他,一字一頓道:「先生為他人如此部署謀劃鞠躬盡瘁,甘為瘋子甘做死人……實在叫本王好生豔羨。」

李隱說話間,拔出了那柄短刀,而後猛然捅入駱觀臨腹部,用力推入更深處,直到僅剩下刀柄。

駱觀臨的面容因痛苦而變得扭曲,眼神卻痛快淋漓。

何為設局?若不能斷其後路,算得上什麼設局。

他自決心離開洛陽,踏入此局的那一刻起,所抱著的便是必死之心!

入局者如不敢存死志,瞻前顧後,焉能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