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1 有人在為她設局(第2/3頁)
章節報錯
明洛送出去的信被截下了。
李歲寧正在趕路的途中,夜間休整,坐於火堆前,看完了信上內容。
去歲夏,吐谷渾首領暴斃,明洛從那時大約便已經存下勾結吐蕃的心思了,但仍覺不夠,於是勾結了李隱。
而李隱為了進一步阻死她這個礙事侄女回京的路,為了儘可能多地耗盡她與崔璟在北境的兵力、以便他登基後可以最小的代價平定淮南道與河南道等地,也為了將拒不配合回京的天子和官員從太原逼出……這種種利益驅使下,他選擇了引狼入室。
李隱叛國了。
李歲寧慢慢地將信紙摺疊,被摺疊整齊的紙張在她手中如同薄刃。
天光開始濛濛發亮,李歲寧抬眼,望向正前方,洛陽方向。
她未有繞回東面太原,那樣太耗費時間,而且太原除了崔琅等人之外,基本上沒有其他人了。
早在吐蕃初犯境時,她的老師便帶著天子和眾官員們離開了。
老師離開前,曾秘密從太原發出過一道密令,讓薛服率兵提早佈置防禦吐蕃之事——這是李歲寧在回程中,得崔琅去信告知。她一路所得密信文書,大多來自太原崔琅,他送去的訊息很全面。
但有些事,是崔琅也無法得知的,譬如太傅如何會提早預料到吐蕃將有異動?
崔琅不知,而太傅知,那便說明訊息的來源並非是各處暗樁,而是不曾也不便公開的訊息渠道。
吐蕃犯境既然確有李隱的手筆,這訊息極有可能就是在源頭處洩露的,可李隱行事一向謹慎,又事關叛國通敵之大不韙,能有機會接觸到此等秘事者,只能是李隱的心腹……
李歲寧眼前閃過的是一張幾乎從來不笑的肅然面容。
那是在她不聽勸阻執意去往北境之後,便心灰意冷負氣離開消失的“錢先生”。
一陣風起,火星漂浮升騰著,燃亮了拂曉的天幕。
李歲寧在晨光中躍上馬背,眼睫眼底被晨霧染上兩分潮溼。
她要將路趕得快一些,再快一些。
殺死阿史那提烈,從北狄王庭離開後,她原認為心間最大的那塊石頭已經落地了。
固然還有最後一件事等著她去做——殺掉李隱,走上那個位置,但在她的認知中,那幾乎已是順理成章的事,最難的路正如那一道死劫,她已經走完了。
有此想法,並非李歲寧自大,而是因為她有充足的底氣。
她當初選擇投身北境戰事,繼而深入北狄,種種世人眼中的冒險之舉,皆是為了今日——她要以最小的代價平定北境,並最大程度保全兵力和士氣,既是為了今日能有充足兵力繼續抵抗如吐蕃這等趁虛而入的豺狼,亦可保有餘力並安心地收拾李隱。
她要這江山安定,也保有使這江山歸於她手的底氣。
她曾與戴從說過,北境唯她來安,至於京師之地,待她有資格時,想取便去取了。
北狄已退,她自認有資格了。
故而當北境安定下來後,她的心便也安下了。
接下來的路幾乎是可以預見的,淮南道,河南道,河北道,她皆有兵力可以調動,無論是刀兵相見,還是政治人心爭奪……這個過程固然會因榮王已先一步登得大寶而註定耗時,但她有充足的耐心,正如她與老師說過的那句,為天下蒼生讓其三子,即便晚十年又何妨。
她本做好了耗時對峙的準備。
可這一路歸來,從太原送來的每一封密信中,回到國土後所走的每一步,聽到的每一道聲音,都在向她間接傳達著一件事——有人在為她設局。
有很多人,在為她設一場很大的局。
哪怕他們甚至並不確定她是否能活著回來,卻仍自發地為她做了這一切。
這個局中可以沒有她,所以設局者既是為了她,也是為了蒼生。
免去蒼生再次陷入漫長的兵殺,這絕非一件容易辦到的事,所需要的不會只有智謀與膽魄……
避免蒼生殺戮,唯一的選擇是將這場殺戮控制在最小的範圍內,這是一場交換,而此類之交換,史書上早已寫明瞭代價,流血無可避免,只是流血的人換成了設局者。
設局者不會不知道這一點,所以他們必然做下了赴死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