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6 明洛密信(第2/3頁)
章節報錯
如此一番話,不難聽出說話之人對匡扶李氏正統的執念——李隱對此並無懷疑,當年徐正業起事,軍中不乏李隱安插的眼線,故而李隱很清楚當初駱觀臨與徐正業離心的過程:正是因為前者看出了後者想要自立的野心,而前者只想匡復李氏皇權。確切來說,是仍以男子為尊的父系李氏皇權。
李隱神情動容,讓起身施禮的駱觀臨重新落座。
待商議罷接下來的戰事部署,幾名謀士和部將先後領命退了出去執行事宜。
不多時,一名自黔中道而來計程車兵入帳傳話,道是黔中道節度使喜事將近,將於七日後與長孫氏的女郎定親。
座位距離李隱最近的一名軍師訝然之後,笑著捋須:「長孫家到底是答應了!」
說著,向李隱道賀:「王爺,這果真是一樁喜事!」
他們榮王府拉攏長孫家已久,對方態度總是不清不楚,黔中道節度使的求娶之舉,實是最後的試探。
這場求娶,前後說來也有數月了,起初長孫家並不肯應允……如今大約是見榮王府大軍往京師方向的推行十分順利,長孫家也終於有決斷了。
黔中道節度使佘奎,早就歸順了榮王府,長孫家答應這門親事,態度已然不言而喻。
長孫家經過聖冊帝的剪殺,雖已今非昔比,但長孫家是大盛開國功臣,家中出過數位皇后,曾經兩位大盛君王均有著長孫家一半血脈在,這個姓氏與李家皇室早已密不可分,能得到長孫家的支援,來日便能更加名正言順地登基。
李隱自然樂見這門親事,當即讓人備下厚禮,送回黔中道。
此事交待下去後,帳內僅剩下了駱觀臨和另外兩名謀士在,不多時,又有士兵入帳中傳話,卻是帶來了一則有關異邦王位更替的訊息。
吐谷渾的首領慕容允死了。
三十歲出頭的慕容允正值壯年,這死訊很突然,據說是在山中狩獵時中了蛇毒,發了急症而亡。
而繼位的王子,並非慕容允的長子,而是他最小的兒子,慕容守平。
那士兵更詳細地複述訊息:「……新王不過三歲稚齡,其母乃是我朝固安公主。」
李隱兩分了然,語氣褒貶不明:「倒不愧是明後教養出來的公主。」
扶持這樣一個幼子成為吐谷渾的新王,勢必會招來吐谷渾王室和群臣的反對,能從這些反對聲中殺出來,說明她在吐谷渾已經有了自己的根基勢力。
所以慕容允是怎麼死的,便也很值得思量。
說到此處,那士兵奉上一封書信:「此為吐谷渾獻上的國書,以向大盛稟明冊立新王之事。」
「他們竟將此封國書,送去了劍南道麼。」李隱抬手接過之際,饒有興致地問。
「是,據吐谷渾的使者稱,此乃固安公主之意。」
李隱心底的興致更濃了,國書所抵之處便是一朝政治中心,那固安公主明洛未曾使人送去太原或洛陽,而是送往了劍南道——
吐谷渾國土面積不足大盛數州之大,但其作為大盛與吐蕃的緩衝國邦,有著不同尋常的戰略意義。
早先數年,在大盛令固安公主下嫁和親吐谷渾之前,吐蕃曾有過犯境之意——當初此事還是李隱上報入京的,吐蕃北接大盛的隴右道,東臨劍南道,榮王府一直都肩負著防禦吐蕃的要任,李隱自然與吐谷渾也打過不少交道。
但如此次這般「交道」,卻是頭一遭……
這封吐谷渾冊立新王的國書裡,另還夾帶有一封密信。
此封密信來自固安公主明洛,其於信上稱:想與榮王府做一筆交易,並且她手中有一件秘事,同先太子效有關,相信榮王殿下一定會很感興趣。
李隱覺得有些好笑。
一個姓明的公主,守著吐谷渾那彈丸之地,也敢故弄玄虛地找上門來同他做交易了。
但他向來欣賞有野心的人。
不過,這交易能不能做成,且要看她手中有多少籌碼,以及他需要與否了。
待駱觀臨等人退去之後,李隱提筆回信,讓人送去吐谷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