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5 昔日贈劍(第2/3頁)
章節報錯
玄策軍這三個字,在一定意義上決定了他們比尋常將士擁有更為完整的為軍者操守。榮王所犯下的戕害武將之嫌,是他們無法視而不見的過失。
此刻,數十名玄策軍部將聚於柴廷帳內,其中一人提議道:“柴老將軍,我等不如前去北境,與上將軍共退北狄!總好過趟這趟渾水,受制於此等偽君子!”
坐於案後的柴廷抬眼看過去,定聲問:“去北境?何來糧草支撐?何來脫身之策?與榮王手中三道兵力死戰到底嗎?”
那士兵被問住,臉色卻依舊義憤。
“離京之際,十五萬大軍,其中有六萬玄策同袍,而今僅剩四萬餘……”柴廷老邁的嗓音裡帶著一絲悲怒:“你莫非是想讓六萬同袍悉數折損於內亂之中才算滿意?你想要老夫成為玄策府中的千古罪人嗎!”
“柴老將軍話中之意,是要追隨榮王李隱了?!”那名副將同樣既悲且怒:“將軍怕是老了糊塗了骨頭也軟了,竟只知存亡,而不辨公道是非了!”
“何為公道是非?現下卞賊當道,肅清內亂才是國之公道大事!”柴廷拿擲地有聲的口吻說道:“朝廷已失民心,而榮王李隱出身正統,已是大勢所向,為國為民而慮才是玄策府的本分!”
那副將還欲反駁,柴廷卻已然下令讓人卸下他的腰牌,革其副將之職,並罰下十軍棍,以儆效尤。
站出來求情,或是同樣表達了反對與李隱為伍之人,也一概被革職處罰。
反對的聲音皆化作了受罰時的悶棍聲,眾部將們退去之後,柴廷靜坐於案後,眼底之色變幻。
玄策軍即便有著遠超尋常軍隊的素質,但再出色的軍規也是由無數個普通人組成,而凡是人心,便有動搖的可能——
柴廷知道,方才那數十名部將中,便有不少人已經暗中倒向了榮王……
那些人已經化作了榮王的眼睛,因此他這個主帥的態度便尤為重要,否則或許明日他的位置便要換人來坐了。
在那個雪夜中,柴廷也曾動搖過。在見識到了榮王口中的民心之後,他進一步動搖了。
所以他很可以理解那些下屬們的動搖,榮王並非完美無瑕,但朝廷早已更加不值得效忠,順應民心似乎才是最好的歸宿。
天色已暗,帳內計程車兵點亮了一盞油燈。
柴廷用乾枯蒼老的手,將一封密信從一沓公文下慢慢地抽出。
這是他今晨收到的一封密信,大軍被圍困在此,還有人能將信送到他帳內,讓他稍感意外。
然而真正令他意外震驚的,卻是信上的內容。
他將信上的每一個字都已反覆讀罷,而此時他必須將這封信銷燬。
柴廷將信紙連同信封在油燈上方點燃,火光映照著老人的眼眸,其內現出幾分淚光,幾分重拾的堅定。
柴廷的態度,很快經由幾名玄策軍部將之口,傳到了李隱耳中。
李隱並不意外,早在那個雪夜裡,他已在柴廷心間埋下了種子,今時柴廷之選擇,在情理人性之中。
很快,那近百名部將中,十中之八九都表明了願意“合作”的態度。
餘下之一二,也無需李隱去做什麼,已經被那十中之八九者主動清理平息了。
李隱只需乾乾淨淨,清清白白地施一禮:“諸位將軍心繫大盛江山子民,實為蒼生之幸。此去京畿無論成敗,本王先代天下百姓謝過諸位高義。”
以柴廷為首的眾武將們抬手還禮拜下。
除了此處的十一萬大軍之外,榮王府另點兵九萬,整合共二十萬大軍,不日便將動兵京師討伐卞春梁。
此一戰將由榮王李隱親自領兵,他已對外宣明待平定京畿之亂後,便親去洛陽,迎回天子與儲君。
“迎回天子與儲君……”
天色將晚,李隱坐於書案後,慢慢擦拭著一柄久未取用過的長劍,口中自語般重複了一遍這句他近日來面向各處的說辭。
言畢,他發出一聲很輕的嗤笑。
說來實在好笑,他本欲借京畿之亂,誘使常歲寧出手,只要她出手,即可一石三鳥……可她非但不曾藉機直取京師,反而敞開了洛陽城門迎明後與李智前去“避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