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是萬物冬枯之季,但此時,洛陽城青瓦簷角上覆著的寒霜正在悄然融化。

常歲寧攜兩千鐵騎,緩緩入城。

洛陽城中守衛皆於兩側跪降,一國之陪都易主之際,本該轟烈喧騰,但此一時四下卻稱得上靜謐。

天地靜和間,城中忽而響起一道悠長的鐘鳴聲。

餘音未消之際,第二聲鐘鳴緊隨而至。

那是寺廟中的鐘聲。

洛陽城中大小寺廟數十座。

時下大多寺廟有著每日敲鐘三次的習慣,早中晚各敲鐘一次,每次敲鐘三十六下,一日合計一百零八聲。

一百零八,恰是一年十二月,二十四節氣,與七十二物候相加之下的數目,寓意著天地恆常與輪迴往復。

自范陽軍攻下洛陽後,民生陷入混亂,洛陽城中多有盜竊劫掠之事發生,各寺廟也時常不能倖免——時下許多寺廟皆兼“長生錢”借貸之事,寺中多存銀,很容易遭到覬覦。

是以,許多小寺廟多是緊閉廟門,已多日不曾敲鐘,恐惹是非上門。

每日照常撞鐘的僅有洛陽城中的白馬寺。

此時這鐘聲,便是出自白馬寺。

而白馬寺三十六聲鐘響初消,緊接著又有鐘聲響起。

那些鐘聲交替重疊,卻是越來越多。

隨著一道道鐘聲,許多寺廟重新開啟了廟門。

一座不知名的小廟中,小沙彌從外面奔回,欣喜地對正打坐的老住持道:“……是江都軍入城了,來的正是那位常節使!”

老住持手挽佛珠,顫巍巍地站起身來,看向廟門外。

他已年近八十,見識了太多人間風雨,自然很清楚洛陽城一夜之間易主代表著什麼。

這代表著未曾興起大的兵亂,代表著計謀大於兵殺,同樣代表著蒼生得到了顧念。

老僧人蒼老的眼睛裡浮現一絲慶幸之色,雙手顫顫合於身前,聲音沙啞緩慢:“阿彌陀佛,此為大慈悲……”

此時城中無混亂哀哭,僅有禪意鐘鳴,不恰是慈悲的象徵嗎?

老僧人轉頭交待小沙彌同去敲鐘。

他們廟裡的舊銅鐘邊緣處已有缺口,撞擊之下,發出的鐘音渾厚質樸。

一道道鐘聲盪開空氣中的微末浮塵,數不清的浮塵在日光下盤旋著,閃動著細碎光芒,與天地之氣共舞。

常歲寧在這不絕的鐘聲中,來到了洛陽宮苑前。

常歲寧僅帶了兩千騎兵入城,其餘人等大多駐紮洛陽城外,還有部分已去交接洛陽城的防禦守衛事宜,未曾過分驚擾到洛陽百姓。

常歲寧驅馬直入洛陽宮苑,在內宮門前才躍下馬來。

洛陽宮苑的內侍總管帶著宮人在此等候,見得常歲寧下馬,連忙上前跪身行禮,語氣欣喜恭謹:“奴等在此恭候常節使多時了!”

常歲寧向他們點了頭,將韁繩丟給下屬,抬腳跨過內宮門。

內侍總管急忙躬身跟上,回頭看了一眼被人押著跟上來的范陽王父子,對常歲寧道:“……常節使一夜之間平定范陽軍之亂,收復洛陽城,又生擒了逆賊李復,怎一個英勇了得!”

范陽王聽得想罵人卻又沒力氣——這閹人昨日還趴在他腳邊侍奉呢,今日就改稱他為逆賊了!

這什麼洛陽宮苑,乾脆改成客棧算了……這些個閹貨,淨是些人儘可主的東西!

范陽王心裡罵罵咧咧,身上已沒了分毫力氣,眼前一陣陣發黑,幾乎是被人拖著來到了正殿前。

常歲寧一路走來,帶來的人手已迅速去往宮苑各處,很快控制了宮苑內外。

那內侍總管將這迅速的動作看在眼中,後背暗暗冒了層冷汗,見常歲寧一路話都很少,他不禁想到外面那些關於對方狼子野心的傳言,心頭不安之下,便沒話找話地詢問道:“……不知常節使打算如何處置逆賊李復,可要即刻押往京中?”

范陽王一聽這話,眼皮猛然一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