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2 隱秘的伴生關係(第2/3頁)
章節報錯
聖冊帝微頷首。
“但臣並非是認為這信上所言,便一定可信。”馬行舟道:“臣信得過婉兒絕不會做出背叛朝廷、背叛家中之舉,但臣只恐榮王心機深沉,或有借婉兒之手傳遞虛假訊息的可能……”
這番話,無疑是足夠理智的。
馬行舟信得過孫女的德行與立場,但同樣不得不去考慮榮王府有可能設下的陷阱。
“馬相思慮縝密。”聖冊帝緩步走到龍案旁,未急著坐下,她再次拿起那封書信,重新審視著上面的內容。
馬婉在信上透露的榮王府機密,大致有三。
這封信寫於十三日前,信上言,榮王無意入京,欲假借傷病搪塞……
此一點,自然已經得到了證實。
其二,馬婉在信上提及了多個姓名,聲稱這些皆是暗中倒戈榮王之人,其中便包括山南西道與黔中道節度使,甚至還有一些在朝為官之人……而那些人當中,不乏聖冊帝疑心的物件。
其三,也是讓馬行舟與聖冊帝最意外,最無法輕視的一則密事……
馬婉稱,范陽軍起事背後的真正主謀,正是榮王李隱。
並且馬婉給出了極明確的線索指向——范陽軍的領兵者段士昂,與榮王私下書信往來甚密,關係非同尋常。
若信上內容果真可信,那麼毫無疑問,這顯然是最有價值的一條訊息。
據馬婉在信上言,榮王密謀讓段士昂助范陽軍攻入京師,之後榮王府再以匡扶大局為名出兵,與段士昂裡應外合除去范陽王,李隱即可順理成章、磊落體面地接任大統。
聖冊帝立於案側,看著手中書信上的“段士昂”三字,問:“馬相覺得,信上所言段士昂此事有幾分可信?”
“單從表面來看,臣無從判斷。”馬行舟道:“但不妨先以最壞的結果推想一二……若婉兒果真遭了榮王府利用,傳遞了假的訊息,而若聖人輕信了此事,對榮王府有何好處?”
“朕倒認為,這個訊息是真的。”聖冊帝緩聲道:“唯有它是真的,才能更好地取信朕與馬相。”
這世上最高明的陷阱,往往便是以真實為餌,方可引人深入局中。
“朕曾讓人查過段士昂。”聖冊帝對馬行舟道:“此人出身軍戶之家,他的父親曾是范陽軍中的一名校尉,早年戰死有功。而不久之後,他的母親也因病故去,家中僅餘下一位阿姊與他相依為命……”
“再之後,段士昂到了投軍的年紀,便也承繼其父舊志,投入了范陽軍中,這大約已是十七八年前的事了,而正是那一年,他的阿姊據說嫁與了外鄉人,從此再未回過范陽。”
“朕令人探查過段士昂這位阿姊的夫家,卻一無所得。”聖冊帝道:“朕便認為,或是那夫家貧寒無名,相關之人已不在世上了,但眼下看來……”
“段士昂這位遠嫁後便失了音信的阿姊,或許便是段士昂與李隱的關連所在。”聖冊帝推斷著道:“而從李隱擅藏於他人身後攪弄風雲的作風來看,朕有理由可以相信,段士昂是榮王府的人。”
馬行舟心思幾轉:“若果真如此,榮王在此關頭透露自己與段士昂的關係……”
“意在讓朕做出應對。”聖冊帝道:“朕若知段士昂是他的人,必會加倍戒備,為免段士昂攻入京師,助榮王成事……朕必當盡全力誅殺范陽軍。”
“范陽軍在東,如此一來,京師西面的防守便會鬆懈……”馬行舟眼神微變:“屆時恰給了山南西道與黔中道興兵京師的機會!”
而不管攻入京師的是段士昂還是山南西道與黔中道,只要京師被破,榮王都可以長驅入京,行所謂主持大局之舉。
所以,這或許是一場調虎離山之計……榮王欲借范陽軍調離京師守軍,尤其是其中的數萬玄策軍——榮王是因見女帝遲遲不曾有呼叫京師玄策軍的跡象,故才有此計?
但馬行舟說完之後,又意識到了一絲不對:“……可是聖上,李隱當真想不到此計會有被識破的可能嗎?”
謀算的盡頭,從來不是對方是否會入局,而是此局是否有被識破的可能——
“他當然想得到。”聖冊帝冷笑著道:“所以這大約並不只是調虎離山之計……”
馬行舟話至此處,已然也想到了此計的關鍵,那便是“兩難”。
若聖上決定往東邊洛陽用兵,則給山南西道及黔中道可乘之機。
反之,若聖上“識破”此計,由此判斷榮王真正的目的是從西面動兵,遂集兵於西面防禦,那麼東面洛陽方向又會陷入空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