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1 同喜,同知,同在(第2/3頁)
章節報錯
此刻,他需先守住幽州這咽喉要地,再設法取回丟失的兩州。
崔璟平日絕非多言之人,但稍有機會時,他總會與常歲安分析戰局利害——他向常歲寧允諾過,要認真教導並保護好她的阿兄。
常歲安很是好學,私下常研究兵法陣圖,于軍中也從不自恃身份,他不懼吃苦,且待人坦率真誠,身上自有一股平易近人之氣,無形中便很得人心。
待崔璟對著沙盤剖析罷當下戰局與地形,常歲安認真聽罷之後,又提了幾處疑問,崔璟皆耐心答了。
末了,常歲安道:“薊州距幽州雖不過一百餘里,但這條路上多為冰雪覆蓋,再有十多日便是年節了,年前他們應當不敢貿然動兵。”
崔璟:“常理如此,但不可大意。”
常歲安正色點頭,而後猶豫片刻,才試著道:“大都督,寧寧此刻人在東羅,想來年前是不回江都了,我想……”
“想去東羅嗎?”
“不,不是!”常歲安連忙搖頭,大戰當前,他豈是那種擅離職守不分輕重之人?
“我想著,近日可有人去往東面查探?若是有,能不能使人送一封信去東羅,以便趕在年節前送到寧寧手中……若是不便,也不妨事的!”
崔璟沒有過多猶豫,便點了頭。
此地不同於北境,送信者去往東羅,要避開康定山耳目範圍,若為一封信單獨跑一趟,或有些勞兵傷人之嫌——知崔璟向來愛惜麾下兵士,這也是常歲安猶猶豫豫的原因所在。
但虞副將等人恰要去往東羅附近,送信便成了順帶之事,自無不可。
見崔璟答應,常歲安欣喜過望。
雖仍隔著渤海,但他已經很久不曾離妹妹這般近了,他也已有至少四五個月,不曾與妹妹有過書信往來了!
“回去寫信吧,天亮之前送來即可。”
崔璟話音剛落,便見常歲安從懷中掏出了一封信來。
常歲安“嘿”地一笑:“前幾日就寫好了!”
崔璟將那封信接過,只覺此一封信厚度可觀。
常歲安這封信,足有滿滿五張信紙,花了足足三日才寫完,且每日寫信時的情緒都不相同。
一張哭著寫阿爹受傷之事;一張激動地寫妹妹大捷;一張認真訴說自己數月來的近況;一張帶著沉甸甸的思念,還有一張,則盡在表達對崔大都督的崇敬及感激之情。
此刻,見崔大都督看著自己那厚度驚人的信箋,常歲安有些不好意思地撓了下頭,赧然道:“屬下的廢話多了些……”
崔璟:“……還好。”
常歲安離開後,崔璟也提筆寫信。
同方才給魏叔易回信時不同,他換了只上好的筆,甚至認真挑了幾張剪裁最為整齊的信紙。
他和很多人一樣,提筆之初,也祝賀了常歲寧抗倭大捷之事。
但他又和很多人不一樣,他不單與常歲寧同喜,更多的是憂慮常歲寧戰後的疲憊,他能夠感同身受,此疲不僅只在其外,更在其心。
他未有直言寬慰,無用的寬慰之言只會勾起更多悲沉情緒,他只是道——
【隆冬之際,一歲將終,乃萬物斂藏之時。卿今歲屢建奇勳,值此寒冬,亦當斂藏己心己力,安心飲食休養,多聞和愈之樂章,常許神思放空,且作冬眠,以待來年春日至,再與萬物一同昭蘇蓬勃。】
另起一行,又與她道,天地浩瀚,山河飄搖,但他與她同在,他縱無值得一提的過人之處,但有他隔海駐守幽州,她即不必憂心此處戰事,他會守好幽州,也會早日拿回薊州與營州二地。
末尾處,思及她上次來信中,曾以令安相稱,青年原本清貴冷冽的眉眼又柔和幾分,提筆認真綴下【崔令安】三字。
崔璟擱下筆,將信紙認真摺疊,放入信封,親自封好之後,虞副將入帳內求見:“大都督,一切都已安排妥當,只待天亮動身!”
“嚴冬行路不易,此行務必謹慎。”
虞副將正色應下:“是,請大都督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