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並蒂蓮,為一莖生兩花,兩朵花各有花蒂,兩花並開,謂之並蒂蓮。

因此象少見,又稱瑞蓮,是為祥瑞的象徵,便常出現在書畫及繡品當中。

此行前來觀賞者,大多也是第一次親眼見到此等活著的奇蓮,因而驚歎連連。蔣海更是湊上前去嗅了嗅,生意人嘛,祥瑞之氣不嫌多。正如他將自己養得這般白胖,圖的不也是一個聚財的好意頭麼。

「……多虧刺史大人,我等今日方能有幸開此眼界,一飽眼福!」

有蔣海開此話頭,諸人紛紛附和。

出了刺史府後,眾人心中便也有一杆秤在,眼界也開了,眼福也餵飽了,接下來便該輪到嘴巴上工了。

江都刺史府中開出了並蒂蓮的奇聞,很快即傳遍了江都城。

世人對總有著奇聞異事總有著格外濃厚的興趣,這興趣不僅在於傳播,更在於探究猜測,猜測這祥瑞因何而起,是否代表著上蒼庇佑江南?又為何偏偏開在刺史府中呢?

一時間,各路說法層出不窮,但無一不是積極向上的。

甚至還有文人作詩稱頌此事,抒發心緒是其一,試圖藉此在刺史大人面前露一露臉,也是個原因……萬一詩詞傳到刺史大人耳中,得了刺史大人的青眼,一個高興,便也將他們塞去幫忙抄書了呢?

說到近日在江南學子間很是引起了一番轟動矚目的抄書之事,有不少文人皆在為此懊悔難當,同窗好友間為此「反目」者,也屢見不鮮,具體分歧大多是之前有人慾去參加刺史府的招募,卻被好友以【有人暗中道,常刺史此人作風張揚,恐非良主,我等不若再觀望一二】為由勸阻了——

口吐如上之言者,此刻亦覺懊悔——之前也沒說凡是透過招募考核的,便有機會去抄寫世家藏書啊!且據說不單可以抄,待抄寫完畢後,還可以留名其上!

但凡知道有這等好事,先前便是天王老子來攔,那都是不好使的!可偏偏……可偏偏攔了路的正是他們自己!因而,做夢都想回到十日前,好將彼時那個自己拎起來,扇上百八十個耳光,直到打醒為止。

說來多麼心酸諷刺,先前他們擔心一個不慎,誤上賊船,還在為那些上船之人感到前程莫測,可現下眼睜睜看著那船開走了,才知船上的人竟然吃得這麼好!

想到此刻那些人關著門正對著饕餮盛宴大快朵頤,門外之人饞的眼淚都要流出來了。

也有人覺得還有機會,透露了一個小道訊息:「……我有位朋友,他家中三叔在外養著的外室的繼母的一位表侄,在刺史府前衙做事……」

聽著的人還未來得及消化這段離奇的關係,便被接下來的話深深吸引:「據此衙差說,常刺史蒐集藏書,是要用於江都府學之中的!咱們只要考入府學,便還有機會習得那些藏書的抄本!」

他們大多是寒門出身,讀書是唯一的出路,而讀書對尋常人家而言花費巨大,大多是舉全家之力託舉一人,他們肩上承擔著的希冀,不可謂不重。

而如今正處在士族衰微的交替關口,前方天門大開,只待他們翻身一躍……因而他們無不時刻警惕振奮著,不願錯失任何一個有希望爭先的機會。

此小道訊息也飛快傳開,許多學子開始翻起了往年府學招生的考題,如盤核桃般,打算先盤它個油光水滑。

一輛桐油馬車不急不緩地行駛著,經過長街短巷,書鋪學堂,一路聞得商販叫賣,街口爭執,工匠砌牆,勞役鋪路聲,車馬借道聲,學子讀

書聲……

這些聲音混雜交替著,經夏日的暑氣蒸騰著,藉著午後夏風,拔地衝天而起,在江都城上方擰成了一股無形的復甦之氣。

那輛馬車在一座高大的府邸前停下,見到由車內走下來的人,把守在大門外的禁軍這次順利認出了來人,連忙行禮。

不必經通傳,常歲寧帶著人負手走了進去。

聽得常歲寧來此,潘公公便覺腹肉隱隱作痛,同杯弓蛇影很有些異曲同工之妙。

好在今日這尊大佛不是來搶東西的,反倒是來送東西的。

常歲寧帶來了那株並蒂蓮,歷來各地發現祥瑞,總是要上報於朝廷與天子的,常歲寧也很自覺,橫豎她也用完了,留著亦是無用。

至於送回京師時會不會已經枯萎了,那便不是她該操心的事了,且祥瑞這種東西,枯萎了也還是祥瑞,不影響其法力的。

見罷潘公公,常歲寧去了眾人抄書之處,但未曾打攪,只悄悄看了看,見得秩序井然,不多時,便放心地帶人離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