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朝中便把希望寄託在了邊軍身上。邊軍開口要錢要糧食,要各等資源,給不給?”

蔣慶之問道。

胡宗憲嘆道:“必須給,不給便會有不忍言之事。”

“可若是給了,便是養虎為患。”竇珈藍看了胡宗憲一眼,“人心不足,今日索求錢糧得手,明日就會索要更多。”

“朝中商議不給。”蔣慶之端坐著,“隨後邊軍示警,說敵軍大舉來襲,朝中慌作一團,隨後錢糧源源不斷送到邊塞。於是敵軍退去。”

“這是……勾搭上了?”徐渭的反應之快,令蔣慶之頗為欣慰。

“對,雙方達成了默契。從此之後,朝中便知曉這些邊將靠不住。可邊軍掌握在他們手中,若是他們放開口子,異族鐵騎將會長驅直入。故而明知不妥,朝中依舊有求必應。”

蔣慶之的聲音在這個清晨迴盪著,除去孫重樓精力充沛的在練刀之外,所有人都在聚精會神的聽著。

這必然是大明!

伯爺竟然以故事來推演大明的未來國祚。

胡宗憲暗自心驚。

“可此刻這個王朝因人口日增,土地兼併日趨嚴重,導致流民遍地都是。恰逢大旱……”

“這不是前漢舊事嗎?”徐渭看了胡宗憲一眼,心想蔣慶之難道認為大明會走前漢的老路?

“聽。”胡宗憲一個字給他。

“各地士大夫和豪紳們坐擁無數錢糧,卻不肯施捨一分,於是快餓死的流民扯起大旗,反了!”

蔣慶之想到了那位驛卒,“朝中本以為是疥癬之疾,誰知流民大軍迅速席捲天下。而塞外異族也趁勢不斷進攻……”

“內外交迫,這是亡國景象!”

胡宗憲的眼光放到崇禎年間,大概也是數一數二的。

“異族大軍兵臨城下,重演前宋故事罷!”徐渭嘆息。

蔣慶之譏誚的道:“是流民大軍攻破了京城。”

“帝王南下,王朝遷都。”徐渭玩味的道,心想伯爺你這個套路史書上多了去。

“不。”蔣慶之眸色凜然,“流民大軍兵臨城下之際,帝王令人敲響召叢集臣的警鐘,可無人入朝。”

亡國慘劇啊!

富城嘆息。

“皇帝身邊只剩下了一個內侍,他帶著內侍爬到高處。”

蔣慶之想到了煤山,後世他看過圖片,不打眼的的一個地方。

“皇帝自盡於一棵樹上,留下遺言……”

蔣慶之想到了那位剛愎的崇禎帝,心頭沉重。

“朕涼德藐躬,上幹天咎,然皆諸臣誤朕。朕死無面目見祖宗,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勿傷百姓一人。”

小教場內安靜的掉根針都能聽到。

“嘭!”

眾人聞聲看去,卻是富城恨恨跺腳,聲勢駭人。

徐渭幽幽的道:“伯爺說的是大明吧?”

蔣慶之沒回答他的問題,“當人口多到土地無法容納時,當軍隊糜爛,成為私軍時,當臣子蠅營狗苟,只知曉為自己劃拉好處時,你等說說,誰能拯救這個王朝?”

“少爺,吃早飯了。”

沉重的氣氛被打破了。

蔣慶之也餓了,去了飯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