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實話,對於嚴嵩來說,這個軍功他可要不可不要。

為啥?

他能在直廬立足,能獨掌大權,靠的從不是什麼聲望,而是嘉靖帝的信任。

蔣慶之當朝舉薦他隨軍,嚴嵩本想拒絕,可不經意卻看到嘉靖帝嘴角微微翹起。

這是極為滿意之意。

嚴嵩這才出班應承。

事後他和嚴世蕃分析過嘉靖帝的用意,最後得出一個結論。

隨著嘉靖帝走出西苑,各種革新措施也必將陸續出臺。而士大夫們的反撲會格外兇猛。

當年王安石變法時同樣得到了神宗的全力支援,但依舊慘敗。

為何?

對手勢大!

嚴世蕃甚至說:陛下坐視咱們父子拉攏人手,弄不好便是為了這個。

——嚴黨勢弱?那就多拉些人手。

去吧!只管出手,朕就當沒看到。

這話當時就令嚴嵩出了一身冷汗。

是了。

嘉靖帝何等的聰慧,豈會不知老夫在拉攏人手?

那些彈章中也不時提及此事,可嘉靖帝卻視而未見。

如今想來,便是嘉靖帝故意為之。

士大夫勢大,那朕就扶持你嚴黨一把。

制衡!

這兩個字道盡了御下的所有手腕。

嘉靖帝把制衡的手段用的出神入化,終嚴嵩一生,哪怕權傾朝野,也不敢越雷池一步。

不是他嚴某人沒野心,而是怕了。

他總覺得身後有人在盯著自己,那雙眼睛中都是嘲弄之色,彷彿在逗弄他:哎!謀個反給朕看看。

他哪裡敢啊!

後來嚴嵩父子倒臺,嚴世蕃在流放半途逃回家中,嘉靖帝對此睜隻眼閉隻眼,想著善始善終放過嚴世蕃。可嚴世蕃自己作死,在家中大肆招攬人手,甚至準備和倭寇勾結……

這就犯了道爺的忌諱,最終葬送了自己,也葬送了自家老父。

而蔣慶之舉薦嚴嵩隨軍,便是看出了嘉靖帝的用意。

嚴世蕃對此唏噓不已,說若蔣慶之是自己一邊的人,何懼什麼士大夫。

既然嘉靖帝放手讓嚴黨去擴張,那麼嚴嵩就不客氣了。

所以趙文華一來大同就不加掩飾的拉攏黃茂和文官們,嚴嵩也是視而不見,若非這廝搞砸了事兒,嚴嵩也不至於會抽他一巴掌。

此刻大戰拉開帷幕,嚴嵩知曉,自己此行的成敗也將要揭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