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1
章節報錯
陽 關 雪
餘秋雨
①我曾有緣,在黃昏的江船上仰望過白帝城,頂著濃冽的秋霜登臨過黃鶴樓,還在一個冬夜摸到了寒山寺。我的周圍,人頭濟濟,差不多絕大多數人的心頭,都回蕩著那幾首不必引述的詩。人們來尋景,更來尋詩。有時候,這種焦渴,簡直就像對失落的故鄉的尋找,對離散的親人的查訪。
②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個世界的生僻角落,變成人人心中的故鄉。他們褪色的青衫裡,究竟藏著什麼法術呢?
③今天,我衝著王維的那首《渭城曲》,去尋陽關了。出發前曾在下榻的縣城向老者打聽,回答是:“路又遠,也沒什麼好看的,倒是有一些文人辛辛苦苦找去。” 老者抬頭看天,又說:“這雪一時下不停,別去受這個苦了。”我向他鞠了一躬,轉身鑽進雪裡。
④一走出小小的縣城,便是沙漠。除了茫茫一片雪白,什麼也沒有,連一個皺褶也找不到。在別地趕路,總要每一段為自己找一個目標,盯著一棵樹,趕過去,然後再盯著一塊石頭,趕過去。在這裡,睜疼了眼也看不見一個目標,哪怕是一片枯葉,一個黑點。於是,只好抬起頭來看天。從未見過這樣完整的天,一點兒也沒有被吞食,邊沿全是挺展展的,緊扎扎地把大地罩了個嚴實。有這樣的地,天才叫天。有這樣的天,地才叫地。在這樣的天地中獨個兒行走,侏儒也變成了巨人。在這樣的天地中獨個兒行走,巨人也變成了侏儒。
⑤天竟晴了,風也停了,陽光很好。天邊漸漸飄出幾縷煙跡,並不動,卻在加深,疑惑半晌,才發現,那是剛剛化雪的山脊。地上的凹凸已成了一種令人驚駭的鋪陳——那全是遠年的墳堆,那麼多,排列得又那麼密,只可能有一種理解:這裡是古戰場。
⑥我在望不到邊際的墳堆中茫然前行,心中浮現出艾略特的《荒原》。這裡正是中華歷史的荒原:如雨的馬蹄,如雷的吶喊,如注的熱血。中原慈母的白髮,江南春閨的遙望,湖湘稚兒的夜哭。隨著一陣煙塵,又一陣煙塵,都飄散遠去。我相信,死者臨亡時都是面向朔北敵陣的;我相信,他們又很想在最後一刻回過頭來,給熟悉的土地投注一個目光。於是,他們扭曲地倒下了,化作沙堆一座。
⑦遠處已有樹影。急步趕去,樹下有水流,沙地也有了高低坡斜。登上一個坡,猛一抬頭,看見不遠的山峰上有荒落的土墩一座,我憑直覺確信,這便是陽關了。轉幾個彎,再直上一道沙坡,爬到土墩底下,四處尋找,近旁正有一碑,上刻“陽關古址”四字。
⑧這是一個俯瞰四野的制高點。西北風浩蕩萬里,直撲面來,踉蹌幾步,方才站住。腳是站住了,卻分明聽到自己牙齒打戰的聲音。這兒的雪沒有化,當然不會化。所謂古址,已經沒有什麼故跡,只有近處的烽火臺還在,就是剛才看到的土墩。土墩已坍了大半,可以看見一層層泥沙,一層層葦草,葦草飄揚出來,在千年之後的寒風中抖動。眼下是西北的群山,都積著雪,層層疊疊,直伸天際。
⑨王維實在是溫厚到了極點。對於這麼一個陽關,他的筆底仍然不露凌厲驚駭之色,而只是纏綿淡雅地寫道:“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這杯酒,友人一定是毫不推卻,一飲而盡的。
⑩這便是唐人風範。他們多半不會灑淚悲嘆,執袂勸阻。他們的目光放得很遠,他們的人生道路鋪展得很廣。告別是經常的,步履是放達的。這種風範,在李白、高適、岑參那裡,煥發得越加豪邁。在南北各地的古代造像中,唐人造像一看便可識認,形體那麼健美,目光那麼平靜,神采那麼自信。而唐代,卻沒有把它的屬於藝術家的自信延續久遠。王維詩畫皆稱一絕。但是,長安的宮殿,只為藝術家們開了一個狹小的邊門,允許他們以卑怯侍從的身份躬身而入,去製造一點娛樂。陽關的風雪,竟越見悽迷。
⑪於是,九州的畫風隨之黯然。陽關,再也難於享用溫醇的詩句。西出陽關的文人還是有的,只是大多成了謫官逐臣。即便是土墩,是石城,也受不住這麼多嘆息的吹拂,陽關坍弛了,坍弛在一個民族的精神疆域中。它終成廢墟,終成荒原。身後,沙墳如潮,身前,寒峰如浪。
⑫誰也不能想象,這兒,一千多年之前,曾經驗證過人生的壯美,藝術情懷的弘廣。
⑬回去罷,時間已經不早。怕還要下雪。
【小題1】本文重點寫尋訪陽關,但開頭兩段卻不寫陽關,用意何在?(2分)
【小題2】請簡要賞析第⑥段劃線句子的內容和表達效果。(4分)
【小題3】聯絡上下文,說說第⑪段中作者為什麼說陽關“再也難於享用溫醇的詩句”。(2分)
【小題4】本文選自《文化苦旅》,結合本文內容,回答作者陽關之旅“苦”在何處。(4分)
【答案】
【小題1】開頭兩段,作者由己及人,寫到了今人的歷史文化情結,不僅為尋訪陽關蓄勢(1分),而且暗示作者的陽關之旅也是一次文化之旅(1分)。
【小題2】作者此處思接千載,視通萬里,展開豐富的聯想,用三組排比再現了沙場征戰和親人們的思念,內涵豐富,蒼涼悲壯,富有感染力。(聯想和排比,2分;概括內容,1分;效果1分)
【小題3】唐代沒有把屬於藝術家的自信延續久遠,藝術只是為了製造娛樂(1分);西出陽關的文人大多是謫官逐臣,抒發的只是嘆息(1分)。
【小題4】天氣寒冷,路途遙遠,作者孤身前往(2分);曾經驗證過人生壯美和藝術情懷弘廣的陽關沒能繼續享用溫醇的詩句,而今成為廢墟(2分)。
【答案解析】試題分析:
【小題1】本題是作用類題目,從題幹來看,是非主題材料對主題材料的作用。文章開頭兩段沒有寫陽關,而是先寫自己再寫人們對歷史文化的情節,且第二段最後一句用一問句引起人們思考,可見開頭兩段為下文寫陽關蓄勢,也引起下文。
【小題2】第六段中畫線的句子是作者對中華文化荒原展開的聯想,前三句作者用了三個比喻,這是作者的聯想和想像,同時構成了排比。後三句用了排比的手法,突顯了對親人們的思念。畫線的句子,六句,用了兩組排比,突出了沙場征戰和親人們的思念,增強語氣,富有感染力。
【小題3】“再也難於享用溫醇的詩句”一句出現在文章第⑪段的開始部分,聯絡上下文,也就是聯絡第⑩段和文章的第⑪段。第⑩段最後說“陽關的風雪,竟越見悽迷。”也即不再溫醇,因此其前一句就應是答案的內容“長安的宮殿,只為藝術家們開了一個狹小的邊門,允許他們以卑怯侍從的身份躬身而入,去製造一點娛樂”。第⑪段“再也難於享用溫醇的詩句”的下文是“西出陽關的文人還是有的,只是大多成了謫官逐臣。”,這也是答案的內容。最後,將這兩句進行概括即可。
【小題4】作者陽關之旅“苦”應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作者的自身,二是陽關。就作者而言,在文章的第③④兩段有所涉及:獨自一人苦,環境天氣、路遠苦。再就陽關的本身而言,陽關“終成廢墟,終成荒原。身後,沙墳如潮,身前,寒峰如浪。”,所以“苦”。
考點:本題考查學生分析作品結構、體會語句的豐富內涵和表現力的能力,能力層次為C、D級。
點評:散文的閱讀,要把握行文的一般規律,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文章的起承轉合都是遵循一定的規律的,往往有一定的語言標誌。如承上啟下的過渡句段,領起句或總括句,表示主次輕重的詞語以及關聯詞等。要把握文體特點。散文要注意梳理作者的情感脈絡和把握文章的內容主旨。閱讀時心中要有文體意識,要首先注意文題、作者、寫作時間、註釋說明等,然後找出畫龍點睛的句子。託物言志類的哲理性散文,在敘述和描寫中總有一些議論和抒情的語句,閱讀時一定要善於抓住議論抒情的句子,尤其是文章結尾的議論抒情,往往就是全文的主旨所在。 要抓住每段的主旨句或關鍵句,化面為點(濃縮每段內容),連點成線(串起各段內容),看作品寫了什麼人(事),有什麼特點,表達了什麼感情,如何評價這些人(事)等。注意指示語、概括語、情態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