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7(第1/2頁)
章節報錯
曼麗和小姨這些時基本就在京城安家了,所以你現在忽然叫她回漢州著實還得費點腦子想理由。最後,還是走的彭家這個“老套路”,彭定饒親自給曼麗打來電話,說的是彭家一位老人過壽,曼麗確實無疑,回去了。
但,也有“弄巧成拙”的地方。
和彭家有直接關係的是小姨呀。這小姨一直未到……誰也阻止不了她跟小姨打電話,這下,問題來了,曼麗是打了多少次,小姨電話就是不通!是的,是不通,根本就打不進去,一接起就是盲音,沒有訊號似得……所有人只有這麼安慰她,“小姨現在是隨元首出行,通訊受限也是常理,不必著急,照照會想辦法儘快聯絡上小姨的,放心放心,能出什麼事兒……”
是呀,按曼麗小老百姓的想法,也是能出什麼事兒?可畢竟一直聯絡不上,她這憂心也在所難免……
能出什麼事兒?
這會兒除了她將信將疑,身邊人沒人不把心提到嗓子眼兒了。此一刻,是出大事了!天大的事!只是普羅大眾尚矇在鼓裡。不知道,其實我們每一個人已經處在一個最高氵朝的歷史洪流中!改朝換代了,你說事兒大不大!!
當年馬嵬驛兵變,名躁千古,最著名,折了一位楊貴妃呀。
756年,安祿山大軍西進,唐軍守將哥舒翰雖組織了強有力的抵抗,但最後還是失敗,叛軍直逼都城長安。玄宗見勢不妙,連夜帶著楊貴妃姐妹和皇子皇孫們奔蜀,禁軍將領陳玄禮、宦官高力士和宰相楊國忠護衛左右,大家亂作一團,急急地朝蜀中逃命。途經馬嵬驛時,飢餓疲乏的禁軍將士發動了一場軍事動亂,他們要求玄宗處死楊國忠和楊貴妃兄妹兩人。否則大家都不走了。玄宗在禁軍們的逼迫下忍痛下令殺掉楊家兄妹,這一歷史事件史稱馬嵬驛兵變。
不過至今,對於這場兵變幕後主謀,一直都是眾說紛紜。
有人覺得這是一場自發計程車兵譁變。由於士兵們飢餓不堪。在龍武大將軍陳玄禮的組織指揮下,士兵們發動了這場群眾性自發性的救亡運動,沒有幕後主使者。
有人提出,當時唐玄宗身邊的宦官高力士是兵變的主謀。高力士在唐代首開宦官掌管中央政權的先例。“每四方文表,必先呈力士,然後進御,小事便決之”。朝中官吏上呈的奏摺都要先經過高力士。然後再上呈給皇帝,小事就由他直接決斷了,這實際上已經是後來所謂的“內相”了。朝中有了內相,必然會與外相也就是宰相為了爭奪權利而發生衝突。特別是遇上想弄權的外相,如李林甫、楊國忠之類,就一定會鬧到水火不容的地步。因此,高力士有兵變的動機。而他又深得玄宗賞識,手握大權,也就有了謀劃兵變的實力。
而最受主流認可的,其實也是筆者覺得最有論證依據的,還是太子李亨最站得住腳。
為什麼,
咱們從兵變以後的受益情況來比較呀,馬嵬兵變是一次成功的政變,兵變後的最大受益者一定就是幕後主謀者。在兵變之後,高力士仍隨唐玄宗到了蜀地,不僅沒有獲得任何實際的政治利益,反而處境艱難。而李亨自兵變後分兵北上,徹底擺脫了其父的控制,在靈武自立稱帝。顯然。他是馬嵬兵變最大的獲益者,兵變的幕後主使,自然非他莫屬。
好吧,咱們分析“馬嵬驛兵變”這麼多。無非是想“以古喻今”。歷史就是一面鏡子,鏡子裡照出來的現實,往往總有相似之處。可能後世也會有世人大加揣測論證就發生在我們眼前的“馬支之變”真相如何?元首金哲忽崩背後還有什麼隱情?這場後世看來“平和”的“權力過渡”中間是否也存有陰謀?
避免不了人們揣測的,
和“馬嵬驛兵變”幕後主謀的猜測一樣。就看最後的收益方是誰呀,
和家,
奪了天下!
和夕臣,
入住了大紫陽宮。
前日他還是“叛國囚徒”。今日他就“被擁戴回朝”走至巔峰……任誰,也不可能單純把此“權力交接”看成“風和日麗浪斂波平”撒……只能感慨,世間“權力之爭”確無永遠的霸主,世家大族的崛起與沒落。有時,真只在一個人物的倒下或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