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遇見正陽了,免不了還是提起了酸梅和他哥那點事。

正陽問清楚了“原來是因為一塊表引起的誤會”,也是這麼表示:不如還他一塊一模一樣的,息事寧人。……嗯嗯,這正陽心裡就曼麗一個,肯定站曼麗這邊,反倒“胳膊肘往外拐”把他親大哥當外人哄,也真不稀奇了。

曼麗個坨坨是一直欲言又止,正陽個壞東西把事兒全攬了:“這事你不操心了,我一定辦好。”曼麗個坨坨還是欲言又止……

這天,到了她“讓賢”那老大哥請她吃飯,免不得曼麗把徒弟也捎上了。姚雀開車,一塊來到上海路。

“這老金還真講究,這地兒上哪兒找的,挺有意思。”姚雀下了車,瞄著這鬧市中獨取的幽靜之處笑著說。

曼麗看了,也覺得有意思。

“道香”。店名。

門樓兩旁豎帖:品茶論劍遜莊周,青菜豆腐勝珍饈。

進來了確認跟“道家”有關。

姚雀揹著手跟他師父一同進來,又是一番感慨,

“提起‘道’不由就想起它的老祖宗,老子。老子這人啊太神秘了,連司馬遷寫到他的時候也是撲朔迷離,結果,對於他究竟比孔子大還是比孔子小,孔子到底有沒有向他問過禮的問題,歷來在學術界頗多爭議。我覺著,老子比孔子大,孔子極有可能是向他問過禮的。”

曼麗看來對這個問題也感興趣,

望著這家店裡感覺“仙鶴欲飛”的陳設,也頗舒心,笑著說,“這我贊同。我覺著那些認為老子比孔子老的,一定是看到有的史書裡把老子和太史儋當做同一人了。老子曾經西出函谷關,太史儋也曾經西出函谷關去找秦獻公,而太史儋出關的時間是在孔子去世一百多年之後,事情就這樣搞混了。另外,還有一些學者根據《老子》一書中的某些語言習慣,斷定此書修編於孔子之後。我見過一些更可信的資料,把老子和太史儋搞混是漢代初年的事,按照老子的出世思想,他怎麼可能出關去投奔秦獻公呢?至於書中的語言習慣,則跟後世學派門徒的不斷髮揮、補充有關,先秦不少古籍都有這種情況。”

這確實得贊她一把,

曼麗對“道”著實興趣大些,她說她“見過一些更可信的資料”,也非胡掰,宮裡,她真看過不少這方面的書。說起來,有些也是禁書。當時小樹跟她說,自梅靜群離世後,宮裡凡關於“道”的書基本上全禁了。梅靜群迷戀“道”,坊間傳聞她原來在宮裡養了多少小道士……

曼麗對“道”感興趣,也難怪,她自己家裡就到處可見仙鶴、壽龜,瞿淑清好這些。

她也越說越起勁兒,不停嘴兒起來,

“我也相信孔子極有可能向老子問過禮。目前,我覺得有兩種說法比較有意思:一種說法是,孔子問老子周禮,老子說天下一切都在變,不應該再固守周禮了。另一種說法是,老子以長輩的身份開導孔子,君子要深藏不露,避免驕傲和貪慾……”

“那你贊同哪種說法,”

忽然,身後插入一聲,

曼麗和姚雀都回了頭……連姚雀都當即愣得那樣出神起來!

真乃,驚為天人了,

是的,

絕對配得上“驚為天人”這個詞兒了,

眼前這位長者,

灰長袍,卻,一絲不掩他的仙氣與矍鑠,

眼睛真叫漂亮,鳳眼風流,又有神,

笑模樣,叫人不由自主親近,

眼眸旁有歲月的褶痕,但這般有味道,顯,目光更深邃,暖意,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