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6(第1/2頁)
章節報錯
這曲《麒麟魏》曼麗很熟悉。
應該這樣說,凡胸中還腫脹著緬懷領袖偉烈之光的人,對這個曲子都不會陌生。
因魏老師本人對領袖極為忠誠,曼麗這方面的曲子均因她的教導演奏得極為熟練。
曼麗也沒想到夕臣回來,他們會選這首曲子來作為迎接他的主奏曲,……主要是這首曲子本身具有太鮮明的領袖烙印。
據說,領袖是鮮卑之後。
興安嶺北部的東麓,曾有一支仍然處於原始遊牧狀態的民族——鮮卑族,其中拓跋氏一支漸有起色。當匈奴在漢武帝的征戰下西遷和南移之後,鮮卑拓跋氏來到匈奴故地,以強勢與匈奴餘部聯盟,戰勝其他部落,稱雄北方,建立王朝,於公元四世紀後期定都於今天的山西大同,當時叫平城。根據一位漢族士人的提議,正式改國號為“魏”,表明已經承接三國魏氏政權而進入中華正統,史稱北魏。此後,又經過半個世紀的征戰,北魏完成了黃河流域的統一。
“麒麟魏”的“魏”就這麼來的。
麒麟,是為了紀念北魏最偉大的帝王拓跋麒麟,
他的偉大之處在於,開始實行一系列強有力的漢化措施。
勝利,以及勝利後統治範圍的擴大,使北魏的鮮卑族首領們不得不投入文化思考。
最明顯的問題是:漢族被戰勝了,可以任意驅使,但漢族所代表的農耕文明,卻不能按遊牧文明的規則來任意驅使。要有效地領導農耕文明,必然要抑制豪強兼併,實行均田制、戶籍制、賦稅制、州郡制,而這些制度又牽動著一系列生活方式和文化形態的重大改革。
要麼不改革,讓中原沃土廢耕為牧,一起走回原始時代;要麼改革,讓被戰勝者的文化來戰勝自己,共同走向文明。
鮮卑族的智者們勇敢地選擇了後者。這在他們自己內部,當然阻力重重。自大而又脆弱的民族防範心理,一次次變成野蠻的兇殺。有些在他們那裡做官的漢人也死得很慘,如崔浩。但是,天佑鮮卑,天佑北魏,天佑中華,這條血跡斑斑的改革之路終於通向了一個結論:漢化!
和他的祖先一樣,領袖在革新中華之時,也趟過血路,由一次又一次的來自於內、於外的阻撓、艱難、陰謀,甚至絕殺中趟出了如今最適合中華的政治生態格局!……“麒麟魏”,歌頌的就是鮮卑又一個“麒麟降世”!
曼麗就算再對政治無興趣,也清楚,自己的小姨、魏老師,包括曾經多少在她與小姨遇著難時,伸出手來幫忙的人,都是領袖最忠實的追隨者,那真的是一提領袖就會掉淚那種,很深很深的情結……
要說曼麗對領袖的印象……倒有點小奇葩。
她對領袖印象最深刻的是,聽說領袖是鮮卑族,他們腳的小指甲不像漢人是兩瓣,而是三瓣。
曼麗當時一聽這,就覺得假的,
因為她小指甲也是三瓣呀!
不止她,她生出來的兩個小東西,小滿、意一都是三瓣,難道他們娘叄兒都是鮮卑族?這不是笑話。
反正曼麗接觸領袖最多的就是有關頌詠他的詩詞或琴譜了,已經練習熟練到融入了骨血一樣……
這首《麒麟魏》最初是由鋼琴獨奏,
後,修改過兩稿,至今帝國音樂學院還存著兩稿的原版,極為珍貴。
改版後的《麒麟魏》變成了鋼琴主調,大提琴協奏。
曼麗接著的曲譜就是鋼琴大提琴合奏版,可這一直練習以來,都沒見大提琴手來,曼麗心裡還納悶呢。
明兒就是國宴了,
曼麗今天特意空出一天來專心練習,
當然,她也有點私心,想,今兒要早點符合魏老師要求就好了,早放她走,她好去菜場買點好菜……夕臣不是說回來要親手弄大餐嗎,難道還叫他回來再去張羅食材,曼麗乾脆都準備好算了。
某一小節還想彈得更流暢些,曼麗專注於指尖,
“曼麗,”
這時聽見身後魏老師喊她,
曼麗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