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姜姜便去了專門給凌天城裡知名的點心鋪製作包裝的地方,定製了一批印有徐大鬍子滷味圖案和字樣的細油紙包。

這些油紙包做好之後,拿回來把滷味裝在裡面,每一包都包成嬰兒的襁褓狀,上面的那個尖角折過來別在裡面。吃的時候只要把上面窩進去的那一角掀開就行了。並且每一包裡都配上一隻乾淨的小竹籤兒。

用它來扎取裡面的滷味,乾乾淨淨不會粘手。

這樣一包滷味,不過是平時的半份,但卻要賣到十五文錢一包。

但凌天城裡的那些富人們卻幾乎都為它瘋狂。

尤其是之前那些公府的小姐夫人們,之前礙於這東西吃著不夠斯文,即便是感興趣,也不敢輕易嘗試,如今推出了這種高檔的小包裝,她們就可以像吃核桃仁櫻桃肉那樣優雅了地品嚐了。

當然,姜大鬍子滷味火了,自然也會有很多人眼饞,想要進行仿製,但他們製作得都不得法,不要說滋味上相差甚遠,就連氣味上都不過關。

這是想當然的,而比如你吃全聚德的烤鴨好吃,你回去也開個烤鴨店,想要和人家做出來的是一個味兒,這是不可能的。

飲食一套功夫全在個人,尤其是中餐。如果你問姜姜能不能把其中的理論說清楚,她會告訴你詳細的基礎理論。

比如她會告訴你,在烹調的過程中加入調味品,既要考慮到菜餚的口味是否適度,也要講究投放調料的時機是否正確。

甚至可以把詳細的理論資料提供給你,比如鹽的運用:人的味覺可以感到的鹹味,最低濃度為0.1%到0.15%,感覺最舒服的食鹽溶液濃度為0.8%到1.2%。因此湯類菜餚按0.8%到1.2%的用量掌握,而製作主食菜餚時,一般應控制在1.5%到2%的範圍內,因為這些菜餚食用時常和不加鹽的主食一同食用,所以鹽量應該大一些。

然而在烹調的過程中,任何一種調料都是和其它調料一同使用的,在使用的過程中,幾種調料之間一定會發生作用,形成複合味。

不同菜色所用的調味料不盡相同,即便是同一道菜,不同的人去做,那麼所用的調料以及所使用的烹飪方法多少也會有一些不同。

她也會告訴你,中餐的調味講究因料調味、因菜調味、因時調味、因人調味,不可能只選取其中的一個作為標準。

因為飲食最大的魅力就在於它的豐富多彩,在於烹飪的人各有其得,在於不同的食客有不同的品味。

一言以蔽之,烹飪之美在於它的差異性,而不在於它的統一,絕不可以刻板的將某一道菜餚固定為某一個味道,不允許廚師本人有靈性的發揮。

所以儘管你掌握了所有的理論知識,但你依然做不出和她一樣的味道。

這就是中餐的神奇之術,也是它的精髓所在。

只有深諳其道的人,才能領會其中的奧妙。不是誰搖身一變就可能成為大廚的。

孫小賤又恢復了高昂的精神狀態,現在他在苦力街可以算得上是第二號人物,因為姜姜的風頭最盛。

苦力街上的人對姜姜都很感激,因為自從她來到了這裡,只是不長的時間,就使整個街道發生了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