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齊淑妃,溫婉蓉思忖,她似乎很久沒見過她了。

記得初夏那會,齊淑妃偶爾帶著四姑娘,三不五時和她見一面,有時在仁壽宮,有時在御花園,倒是“阿蓉”“阿蓉”叫得親切,後來有陣子冷下來,她沒在意,在從那段時間往後數,再未碰面。

齊淑妃心思通透,不是無心之人,這麼久沒見,溫婉蓉猜只怕自己哪裡得罪不自知。

念頭在心裡轉一圈,面上好似無意問送行的老嬤嬤:“嬤嬤,您方才說到齊淑妃,她最近可好?我許久沒見她了。”

老嬤嬤一聽兩人好久未見,明白幾分,微乎其微嘆氣:“婉宜公主,有些話不是該老奴說,恕老奴直言,太后對您和對齊淑妃,親疏有別,您知道就好。”

這話說得隱晦,亦無破綻。

細細回味,別有意思。

溫婉蓉是親,齊淑妃是疏。

再說為何要溫婉蓉自己明白就好,言外之意要她和齊淑妃保持距離,保持關係。

溫婉蓉伶俐,聽出話裡話,卻一臉謙和,小心翼翼:“皇祖母對我好,我銘記在心,可齊姐姐乃閨閣密友,是我做的什麼地方惹姐姐不高興嗎?”

仁壽宮都知道新封的婉宜公主為人教養,又謙卑有禮,太后喜歡,下人的風向跟著轉。

老嬤嬤遲疑片刻,倏爾壓低聲音道:“倒不是什麼大事,公主只當聽個故事。”

溫婉蓉連連點頭:“嬤嬤請說。”

老嬤嬤提起之前織造局送團扇的事:“公主您手上那把金線納錦團扇,還記得吧。”

溫婉蓉說記得。

老嬤嬤嘆口氣:“那把扇子齊淑妃看中,太后特意留給您,沒答應她,以為過了就過了,偏有善妒又愛嚼舌根子的,以此拿齊淑妃過往說事。”

話為點明,溫婉蓉心裡透亮:“齊姐姐過去不大好,如今苦盡甘來,肯定不希望有人再挖傷疤。”

“太后心慈,不止一次替淑妃娘娘說話,可後宮如何,公主玲瓏心,”說著,老嬤嬤又嘆口氣,“公主殿下,有些話太后不讓老奴們說,老奴斗膽提一嘴,還請公主聽了便忘。”

溫婉蓉一個勁點頭:“嬤嬤放心,我懂,我懂。”

老嬤嬤笑了笑:“太后總誇公主是伶俐人。”

溫婉蓉低頭淺笑,在宮門口福禮告辭,轉身離開。

出宮的路上,她一路走一想老嬤嬤的告誡。

方才一番話到底是私下賣人情,還是太后有意轉達。

溫婉蓉更偏向後者。

齊淑妃早已不是昔日不受待見的庶出姑娘,可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外養子女終究見識少,格局小,這也是老太太為什麼一定要把英哥兒接回府親自撫養的緣故。

姑娘養不好,再不濟嫁個尋常人家,可兒子,無論嫡庶,都是血脈傳承,老人家怕把孩子苗養壞了。

再說虎父無犬子,覃昱能在極艱難的環境下生存下來,他的兒子天資不會差到哪裡,何況牡丹看似嬌柔,也是個有主意的主兒。

溫婉蓉想了一圈,心裡對老太太又敬佩幾分,思忖颯颯和英哥兒都養在老太太院子裡未嘗不是好事,她也可以安安心心做自己的事,為覃家盡綿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