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六章 都回來了(第1/2頁)
章節報錯
天啟思索著,有些明白孫承宗的意思了。
“先生的意見是贊同朱童蒙所言,不看好袁應泰?”
“這倒也不全是。”孫承宗斟酌著答道:“袁大來此人並非庸才,他對於施政頗有手段,當年在河內隔山取水,為官頗為精敏強毅,照福一方,在地方官聲極佳。後又任工部都水司主事、兵部武選司郎中等職,做事同樣盡心盡力。”
“袁大來擔任河南右參政時,還以按察使之職到永平治水。當時建奴屢次興兵攻邊,袁大來在永平加緊練兵並修備武器,關外所需糧草、火藥之類都能及時供應,其功勞有目共睹……。”
“去遼東之前,袁大來已是兵部侍郎,對於兵事也不是半點不知。但他到了遼東後行事過急,其人又過於自傲。遼東局勢同關內情況不同,做事往往有些想當然了。其他的不說,僅說他在遼東招募蒙古流民數萬,新編入軍一事,此舉雖有利,但也有弊,臣知曉後心中不免有些忐忑。”
“招募蒙古流民不好麼?”天啟詫異問道。
袁應泰在遼東招募了不少蒙古流民,還包括一些漢人。
現在袁應泰把這些流民招募起來,編入軍中,不僅增強了自己的實力,同時也削弱了建奴的力量,從表面來看不是一舉二得的好事麼?
“如遼東大局已定,如此做並無不妥。但現在遼東建奴依舊虎視眈眈,我大明本就處於守勢,這種時候一動不如一靜,穩紮穩打的更好些。至於那些流民,誰都無法保證這些人是否真心忠於我大明,如把這些人招募進來,人員刪別很難做到,建奴狡詐,一旦有兵事發生,如何確定是否有建奴奸細混入其中?”
“臣以為,袁大來做事太過心急了,遼東之事畢竟和他之前在地方為官不同,相比熊廷弼,袁大來對於軍事也非其所長,如今所為更是規畫頗疏。”
孫承宗的話說的很是委婉,但天啟聽明白了他的意思。
孫承宗是不看好袁應泰,更傾向於熊廷弼在遼東的部署應對。尤其是對袁應泰在遼東現在的舉動表示擔憂,更擔心他這樣大肆招募流民可能產生的後果。
對於這個觀點,天啟一時間也不知是對還是錯,畢竟熊廷弼在遼東的時候遼東始終沒有大的作為。而袁應泰取代熊廷弼到了遼東後,遼東那邊的動作不小,許多事都做的有聲有色,朝堂上下對袁應泰的這些部署都是表示滿意的。
“先生如此是否有些過慮了?”
孫承宗笑笑道:“或許吧,老夫年紀大了,年紀大的人喜歡求穩,也許袁大來這麼做也有他的把握,畢竟老夫如今身在京師,遼東離京師又相隔遙遠,有些事只是紙上談兵罷了。”
“哈哈哈,先生此話過謙了。不過先生今日能同朕說這些,朕心甚慰。”天啟一聽也笑了起來,接著轉移話題聊起了其他事,兩人說了一會兒話,孫承宗見時間差不多了,起身告辭。
等孫承宗走後,天啟的目光再一次朝著朱童蒙的奏摺望去,臉上露出了沉思的表情,過了許久他長嘆一口氣搖了搖頭。
或許孫承宗是對的,可現在這種情況天啟根本就無能為力。在之前,彈劾熊廷弼奏摺鋪天蓋地,天啟心裡是想保住熊廷弼的,可他卻根本做不到,最終也只能按照朝堂的意思罷了熊廷弼的職務。
眼下袁應泰在遼東又大張旗鼓,做的有聲有色,在這種情況下天啟更是幹不了什麼。今天孫承宗的話讓天啟有些忐忑,卻又無法確保孫承宗的判斷又是對的。而且他和孫承宗現在的關係還遠沒到絕對信任的程度。
“袁應泰啊袁應泰,你不要讓朕失望才是……。”
此時此刻,天啟的內心是很複雜的,思索良久,他自言自語說了這麼一句,隨後拿起那份摺子,放到了一旁。
隨著年底的到來,連續兩次國喪帶來的影響已漸漸消除,民間也恢復了正常。
在平陽府,朱慎錐作為宗室生活也回到了以前的模樣,除去有些事還不能做外,其他的已沒了限制。
馬世州帶領的商隊前些日從草原回來了,這一次來回草原比上回用的時間稍短一些,因為原本出發的就晚了,十月過後,草原上就開始要進入了冬季,如果回來的再晚,等大雪下來,草原的路就不好走了。
另外這一次去草原,商隊的目的也很明確,主要是直接和布日固德的部落進行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