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眺望著前方,往那邊去一百多里就是米脂,這可是他的家鄉啊。

自離家後,李自成已有好些年沒回來了,沒想到這一次還有回老家的機會。自從甘軍譁變後,李自成殺了主將王國,然後帶人攻下縣城,掠奪一番後就帶著文興虎、李過、郝永忠、田見秀還有六百來個兄弟直接棄城而走,直奔陝西。

李自成的家鄉在陝西米脂縣,出事後他原本就是要回米脂避一下風頭。不過他帶的六百來人在半道上跑了大半,最終跟著他回到陝西的只有兩百出頭。

進入陝西地界後不久,李自成一行人往前走了沒多久就遇上了一股義軍,這股義軍領頭人是王之爵,王之爵同樣也是陝西人,崇禎元年因為活不下去在宜川造反,拉起了一支隊伍。

王之爵匪號左掛子,所以又稱為王左掛,起兵後攻城掠地一時間聲勢不小,不過因為地方的明軍圍剿之下,王之爵先是從宜川跑到了綏德,不久又從綏德流竄到了靖邊,前些日子靖邊這邊被明軍痛擊,王之爵戰敗後率部往延安方向轉移,恰好半道上遇到正從西邊來的李自成一夥人。

雙方一見面,都極為防備。

李自成起初以為王之爵是攔截的官軍,而王之爵同樣也以為李自成是官軍。兩支隊伍還差一點發生了小規模的衝突,不過很快就搞明白了對方身份,最後握手言和,也算是不打不成交了。

得知李自成和他的人都是甘肅邊軍,譁變殺了主將流竄至此地時,王之爵頓時起了招攬之心。

王之爵手下的人馬不少,足足有三千多人,不過真能打的卻沒幾個,大多都是王之爵造反後拉起的青壯或裹挾的老百姓。

而李自成這兩百多人卻不同,他們可都是精銳邊軍出身,戰鬥力可比這些青壯和拿著鋤頭木棍的百姓要強許多。所以王之爵一眼就看上了李自成,擺出了極好的態度招攬李自成,說李兄弟既暫時沒地方去,倒不如大家合為一夥,他王之爵現在當大當家,自己的軍師和把兄弟是二當家和三當家,如果李自成願意合夥,可以給出一個四當家的位置。

就像當年梁山好漢一般,扯出“替天行道”的大旗,佔山為王招納天下英雄,大碗喝酒大快吃肉,豈不快哉?

恰好這時候李自成也在考慮落腳的問題,而且他也沒想過回家鄉後究竟怎麼辦。如果是自己一人也就罷了,可他現在還有這麼多兄弟呢,而且譁變後殺了主將和縣令,李自成已沒有回頭路可走,現在王之爵招攬自己,倒不如投了王之爵,也算是一條出路。

就這樣雙方一拍即合就同流合汙,李自成和他的弟兄們直接就投了王之爵。王之爵倒也遵守承諾,給了李自成一個四當家的位置,另外李自成的弟兄們依舊由李自成管著,並不插手他們內部的事。

這樣的安排李自成也覺得頗為滿意,雙方合而為一後,李自成跟著王之爵繼續在陝西一地四處流竄,到處打家劫舍,倒也過了一段逍遙快活的日子。

可好日子並沒有過太久,僅僅兩個月后王之爵就遇到大麻煩了,由於他在陝西鬧的太兇,陝西的各部明軍在官府的組織下開始圍剿王之爵部。王之爵雖然帶著部隊先攻破了韓城龍門渡,擊斃千總王佐,又轉戰真寧、耀州等地,可在官軍的圍追堵截之下,王之爵的隊伍不僅損失慘重,還失去了騰挪空間。

面對官軍四面八方而來的圍剿,王之爵已堅持不下去了,無奈之下找來諸位兄弟商議。在商議時,王之爵告訴了大家一件事,他說延安知府張輦派人來聯絡自己,承諾只要他王之爵投降朝廷就既往不咎,這對已走投無路的王之爵來說未免不是一條生路。

對於這個情況,王之爵的老兄弟表示贊同投降,道理很簡單,官軍勢大,他們打肯定是打不過的,可要跑也很難。現在幾路官軍已攔截住了他們的去路,如果繼續下去,留給他們的只有全軍覆沒的結果。

好死不如賴活著,既然有生的可能為何還要去拼命呢?況且王之爵他們起兵造反是因為活不下去了,如今朝廷網開一面何必繼續頑抗到底呢?

大部分人都贊同王之爵投降的建議,可李自成卻表示反對,道理很簡單一方面李自成本就不是王之爵的人,雙方是半路上才湊在一起的。另一方面李自成造反的原因和王之爵不同,他是邊軍譁變殺了主將後造反的,此外李自成原本身上還揹著好幾條人命官司呢,一旦跟著王之爵投降,王之爵或許因為朝廷承諾沒事,可李自成呢?弄不好查明瞭李自成的來歷後就難逃一死。

面對這樣的結果,李自成根本就不敢去賭,他強烈反對投降官軍。可在王之爵的人包括王之爵本人已有投降意圖的情況下,他卻對此無能為力。

不過王之爵雖然決定投降,但對李自成還是講幾分義氣的,他在投降之前找到李自成和他談了談,決定先放李自成離開,並且藉著投降的由頭聯絡官兵提出條件給李自成脫離大部隊製造機會,從而讓李自成帶著他的人提前一步離開,跳出了官兵的包圍圈。

離開王之爵後,李自成等人繞道避開官兵繼續往米脂走,十幾日後終於抵達了米脂附近。眼看著米脂就在眼前,李自成心中感慨萬千。

“聽說不沾泥就在米脂?”眯起眼,李自成突然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