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五十一章 厚待
章節報錯
“爹,孫先生來了。”乾清宮,太子朱敏瀾對正凝神想著事的朱慎錐輕聲提醒道,這才把他從思緒中拉回了現實。
“你去,把孫先生請進來。”朱慎錐回過神,對太子說道。
朱敏瀾應聲而去,片刻他攙扶著年邁的孫承宗走進了偏殿。
“老臣孫承宗拜見陛下……。”孫承宗離著皇帝約莫一丈距離停下腳步,他的腰看起來已沒去年初見時那麼筆直了,而他的面容也比剛回到京師的時候更蒼老了幾分,但就算這樣孫承宗依舊努力直起身來,欲行大禮參拜。
“先生年邁,免禮了。”
“陛下,禮不可廢!”孫承宗卻執意道。
朱慎錐知道這個老臣的性子,無奈苦笑了聲,同時給太子使了個眼色,在朱敏瀾的幫助下,孫承宗不折不扣地對皇帝行了禮,隨後這才被攙扶著坐了下來。
等坐下後,孫承宗帶著歉意對皇帝道:“老臣精力不濟,陛下讓太子出迎……。”
不等他話說完,朱慎錐搖頭道:“太子乃先生的學生,學生服侍先生天經地義,仁義禮智信乃道德準則,太子雖為國之儲君,五常卻是為人基礎,先生不是旁人,太子如此理所應當。”
“謝陛下……。”孫承宗拱手道,臉上帶著欣慰,同時望向太子的目光中還有著期望和滿意。
雖然孫承宗教授太子的時間並不算長,從他再一次回到京師到擔任教習堂總師傅至今不過區區不到一年而已,但就在這短短的時間內,他和太子、宋王感情日厚,尤其是前者,孫承宗尤為喜歡,雖然朱敏瀾是大明的太子,國家的儲君,可他這個學生身上不僅沒有半點皇室子弟的紈絝,反而謙虛有禮,而且朱敏瀾很是聰慧,年少的他在孫承宗的教授下書讀的極好,而且讀書和普通學子不一樣,不僅能領會書中的內容,更能結合實際舉一反三,往往有獨特的看法和見解,這樣的天賦是常人所沒有的。
孫承宗作為帝師曾經是天啟皇帝的老師,對天啟皇帝的感情很是深厚,而且天啟皇帝同樣也是一個聰明絕頂的學生,年少登基在如此複雜的情況下依舊能利用魏忠賢殺出一條血路,從而掌控朝政,政治手段極其卓越,如果不是天啟皇帝死的早,假如能多活十幾二十年的話,以天啟的能力必然是一代明君。
可惜天啟皇帝最終因為觸犯了既得利益集團離奇駕崩,當天啟皇帝死後,孫承宗就對大明失去了信心,尤其是後來崇禎皇帝登基後,他對崇禎皇帝的私下評價一直不高,更認為以崇禎皇帝的性格和能力根本無法掌控這個搖搖欲墜的帝國,國有如此君主並非國家之福啊!
之後的情況也正如孫承宗所料,雖然孫承宗心裡明白卻無法改變這一切,他只能以年邁的身軀默默做自己應該做的事,哪怕在己已之變時崇禎皇帝啟用他臨危受命,可等解決了皇太極大軍之患後又找理由把他再一次趕回了老家,孫承宗依舊如故,對大明忠心耿耿,沒有半點怨言。
己已之變後,孫承宗以為自己接下來的日子只是等待了,也許他能安然走過這一生,也許會是另外一個結局。但不管如何,孫承宗都已有了準備,他都會坦然面對,可他自己都沒想到大明局勢會發生如此鉅變,隨著朱慎錐的橫空出世,一切變了模樣。
雖然孫承宗對朱慎錐用這樣上位的手段心裡是很是不滿的,畢竟他作為正統的讀書人是反對用這種手段登上皇位繼承大統的,就和當年朱棣以相同的法子取代建文帝一般。不過孫承宗心中卻還有另一個想法,那就是如果有人能取代崇禎皇帝未嘗也不是一件好事。畢竟如今和當年不一樣,大明已到了危亡的關鍵時刻,崇禎皇帝並沒帶著大明走出泥潭的能力,以孫承宗的看來,只要崇禎皇帝依舊在寶座上,他依舊是皇帝,那麼大明的未來實在堪憂。
所以當時的孫承宗心理非常複雜,從他的立場而言是反對朱慎錐,但從理智又告訴他朱慎錐或許是能改變大明的人。正是因為這個緣故,政局大變時孫承宗並沒有像其他人那樣投靠或者旗幟鮮明地否定朱慎錐,而是以局外人的身份旁觀一切,而他也僅僅只能做到這一步了。
之後的變化都在往好的方面轉變,這也讓孫承宗對朱慎錐的看法逐步好轉。而朱慎錐在成為監國後也一直對已經告老的孫承宗多有優待,以孫承宗的智慧當然不會看不出朱慎錐這樣做的用意,但他依舊沒有表態,還是保持著中立的立場。
直到最後朱慎錐派人把孫承宗接來京師,孫承宗知道自己再躲也躲不過去了,這才回到了離開多年的京師,並且和朱慎錐做了政治交換,以自己擔任教習堂總師傅職務,同時協助朱慎錐調整那些手握重兵的遼軍遼將,換取他家族、家人的保障。
說實話,當時的孫承宗心中對朱慎錐是有著不滿的,畢竟他是被逼迫回到京師。可隨著在擔任教習堂總師傅之後,接觸了太子朱敏瀾和宋王朱敏澄後,尤其是前者漸漸改變了最初的想法,畢竟現在朱慎錐已成了皇帝,而太子是國家的儲君,如果能教匯出一個合格的儲君下一任皇帝的話,無論對國家還是自己來說未嘗不是件好事。
而事實上太子朱敏瀾也給了孫承宗極大的驚喜,可以說這是孫承宗覺得自己在一生中最後的功績了,等到未來太子繼位後,作為帝師的他必然會被歷史銘記,從而留名青史。
不光是太子朱敏瀾,還有朱慎錐這個皇帝也是一樣。有時候孫承宗自己也在感慨,為何朱慎錐不能早些出現呢?假如自己能年輕二十歲……不!只要年輕十歲的話,他必然能在這樣的君主手中一展抱負,哪裡會像現在垂垂已老,就算有心也是無力了。
想到這,孫承宗望向太子的目光中多了幾分柔和還有不易察覺的不捨,不過這些只是他心中所想罷了。他的使命已經完成,即將回到家鄉過完最後的日子,而未來更遠,他恐怕看不見了。
“太子!”
“兒臣在!”
“去,把朕準備好的旨意念給先生聽,先生不必跪接,安心坐著細聽就是了。”
“是!”
朱敏瀾應道,幾步走到一旁取出一道早就準備好的聖旨,當即展開就唸了起來。
這道旨意是朱慎錐給孫承宗的,在旨意中先是評價了孫承宗這一生的功勞,對於孫承宗從進入官場的兢兢業業,再到天啟年時臨危受命前去遼東,再到己已之變的出山力挽狂瀾和後來再次入京的功績給予了極高評價。
之後就是對孫承宗的褒獎,除去之前朱慎錐對他所承諾的那些外,還加封孫承宗為太傅,授光祿大夫,右柱國,賞其家鄉高陽食邑千戶,另賜蟒袍,玉帶……。
等太子把旨意念完,孫承宗激動地起身謝恩,大明開國以來能有這樣待遇的臣子實為罕見,足以能證明朱慎錐對孫承宗的優厚。
“其實朕心中真不想先生離去,先生如在京師,朕政事如有不決,還能尋先生請教一二,先生一旦回鄉,朕想找人說話也難啊!”朱慎錐情真意切道,這是他的心裡話,孫承宗有大才,可惜年齡太大了,身體也不如從前,這樣一個為國家貢獻了一輩子的老臣,如果繼續強留在身邊雖能做到,但這樣做並非人君之道,不如讓孫承宗回家鄉安度晚年。
“陛下厚恩老臣銘記,說實話老臣如能年輕幾歲,必然在陛下身邊鞍前馬後,可惜老臣年齡實在是太大了,心有餘而力不足啊!”
朱慎錐點點頭,轉為對太子朱敏瀾道:“先生馬上就要回鄉了,這幾日你多陪陪先生,先生回鄉當日替朕送先生,以盡弟子之禮。”
“兒臣明白,請父皇放心。”
“陛下不必如此,太子也不必去送老臣,這天下哪有君送臣的道理?老臣何德何能,能受陛下和太子如此優待?”
“別人當不起,先生足以能當,先生走時不僅太子要去,就是宋王也要去,這件事就讓太子安排吧。”朱慎錐斬釘截鐵道,言語中不由得反對,孫承宗聽在耳中很是感動,他想到了當年自己兩次罷官的結局,而像現在這樣的優厚是從所未有的。
孫承宗的眼眶不由得有些溼潤了,身為臣子有如此殊榮幾乎前所未有,而且自來京這不到一年中,他對朱慎錐也有了更深的瞭解,不管之前是如何想的,眼下的孫承宗已承認了朱慎錐為皇帝的正統性,因為他心裡明白大明也只有這樣的皇帝才能帶著國家繼續走下去,改變大明的諸多弊端,讓國家中興,挽救天下。
定了定神,收拾了心情,孫承宗深深看了一眼不遠處的皇帝還有太子,開口問道:“陛下,臣問一事,關於內閣調整之事不知陛下安排的如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