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七章 歸來(第1/2頁)
章節報錯
過後趙瑋在外面打聽了一下,原來汪東昇在西北鎮守多年,一直做得不錯,雖然與趙玦關係曾經很好,但近幾年也很少再來往了。謀逆之事,他就沒有參與的動靜,親近穎王那邊的一名西北將領,平日還跟他有些矛盾。綜上所述,汪東昇就成了新皇與朝臣眼中可以信得過的武將。
穎王與朱麗嬪的雙重叛亂,因為洪文成與趙玦的存在,牽連了不少軍中將領。無論遼東、西北還是各地駐軍,都有武將被牽連在內。幸好大部分只是中下層的武官,而且人數不算太多,才不至於造成軍隊大動盪,但也足夠讓人膽戰心驚的了。遼東邊城可以算是其中的重災區,接連有好幾位不同級別的文武官員落馬。清人會選擇在今年秋天南下入侵大楚,其實也是瞅準了這時候的遼東邊城防守空虛。若不是有範本章這位原廣平王府親衛長坐鎮大局,出人意料地把清兵打垮了,後果也許會不堪設想。
新皇不是個心存僥倖之人,江南遇險讓他更加認識到,發現了別人的敵意卻不及時加以防範,只會讓自己陷入危險。因此他馬上就開始調兵遣將,從其他地區調來信得過的武將補充到遼東的缺口上。西北平靜多年,又還有其他將領鎮守,只調走一個汪東昇,影響不大。再從其他省份調來另兩名將領,湊成三個人,恰好能補上遼東三個空出來的軍職。不過,並不一定是三個人都要調到遼東去,禁中也有忠於皇室的武將,也許會派一個過去,順便充作帝王耳目,而外地調來的人之一剛好補上這個缺。至於三個人中,哪兩個要去遼東,哪一個要留守京中,還未有定論。根據路上的距離。這三人都已經各自出發了,應該會在臘月前抵達京城。他們還帶了家眷和許多行李,趕路速度自然會慢一些。
說來倒也巧,這三名將領多少都與趙老郡公有些聯絡。汪東昇是他舊部之子,也算是他的舊部,還受過他的撫養之恩,另兩位,一人是他舊部的親兄弟,另一人則是武舉出身,剛好那一屆武舉,是趙老郡公做的主考官。
張氏聽了孫子的回稟後,沉默了一會兒才說:“那日聽汪家管家的口風,他們似乎很篤定。江東昇會是留京的那一個。”
趙瑋想了想:“那孫兒再去問問魯叔。他在禁中當值,訊息想必比別處靈通些。”
張氏點點頭:“這樣也好。說來自打老郡公去世後,汪東昇就沒再跟咱們這邊來往了,跟趙玦那邊似乎也在明面上斷了聯絡,還有其他老郡公的舊部們。都曾寫信跟我提過,說汪東昇如今待他們也冷淡得很,連年禮都不送,別人送了禮去,他們雖回了禮,可都是些尋常物件,還連封問好的信都不捎。直接讓送禮過去的家人帶聲好就算了。舊日故人裡頭,就只有兩人還跟他每年通訊,四季年節走禮。那兩人,正好一人在五城兵馬司,另一人在大內當值。”
趙琇聽了,心裡不由覺得。這個汪東昇也挺有心計的。其他人都斷了聯絡,只留下這兩個通訊物件,在五城兵馬司的那位可以讓他知道京中形勢,在大內的那一位,則可以透露皇帝與朝廷的動向。他就算遠在西北,也不會對朝中的格局一無所知。
那麼他家管家篤定自家主人會留守京中,莫非也是得到了什麼內部訊息?
又過了兩日,趙瑋從魯雲鵬處探聽到一點內部訊息。新皇如今對範本章十分信任,決心再調人過去填補遼東邊城缺口時,一定要先徵求他的意見,不會調個與他唱反調或是處不好的人。範本章是廣平王府親衛長出身,新皇本就自幼與他相熟,對他是素來信任的。他本人家世不顯,姻親平平,在朝中除了廣平王,就沒跟任何勢力有所勾連,而廣平王又是皇室公認的新皇擁護者。比起其他高階將領,範本章無疑更值得信任。他本人的能力又出眾,有軍功,有威望,更重要的是,在邊城數年,他已經不顯山不露水地收服了趙家舊部,直接把這一支軍中力量給收歸到皇室手中。
趙家舊部雖然有洪文成這匹害群之馬,但參與謀逆的人並不多。洪文成會生出謀逆之心,原因除了他本人的野心之外,也是因為他失散多年的親妹妹陰差陽錯地進了穎王府做丫頭,後來又被穎王收了房,做了侍妾。他為了這個唯一的親人做出了錯誤的選擇。但其他趙家核心舊部,沒有一個犯糊塗,參與到謀逆中,只有兩名四五品的外圍將領受到了牽連,但因為涉足不深,最後只是革職了事。原本趙郡公的人馬,很大程度上完整地保留了下來。而如今趙家當家人是趙瑋這個少年,又是從小讀書識字,打算要走科舉仕途的,與舊部們幾乎沒有親近的來往,將來接手這部分勢力的可能性不高。新皇平順地接手了這支力量,自然是意外之喜。
新皇希望派去遼東的人不會與範本章產生矛盾,同樣的,也不希望派去的人跟趙家舊部產生矛盾,因此才會特地挑選與趙家有舊之人。趙家舊部的忠誠可信,範本章本身就是皇室的人,再派一個禁中武將去輔佐他,便可保萬無一失。新皇可不希望,守將們在提防外敵之餘,還要分心應付內部的權利鬥爭。
汪東昇出身趙家舊部,但在趙玦的事情上,他與其他趙家舊部有所矛盾,近十年來又與後者疏於來往。如果新皇因為這個原因,不打算派他去遼東,也是可以理解的。
張氏聽了孫子的話後,就嘆了口氣:“皇上用心良苦。我得給遼東那幾個人都寫封信去,讓他們好生輔佐範將軍,聽朝廷命令列事,禦敵於國門之外。”
趙瑋與趙琇對視了一眼,都順從地應了一聲,然後一人奉上信紙,另一人磨墨,侍候著張氏寫起信來。
其實他們都清楚。從他們離開建南侯府,南下回老家奉賢的那一天起。就已經不可能再接手祖父留下來的那支力量了。與其被皇室猜忌,還不如乖乖擺出謙恭的態度,趙瑋的才幹,本來就不在行軍打仗上頭。
趙瑋看著祖母寫信。腦中忽然閃過一個念頭:算算時間,差不多是在廣平王救起他們祖孫三人,送還奉賢老家時起,範本章就離開了廣平王府親衛長的職位,北上遼東任職邊將。難不成當時廣平王就有意讓他去籠絡趙家舊部嗎?當時廣平王還是皇儲的大熱人選,他這麼做,是不是也打算將趙家舊部收歸皇室呢?
不過這個念頭只是一閃而過,就很快被他拋到腦後去了。就算廣平王真的這麼做了,也不是壞事。當時繼承祖父爵位的是趙炯,如果沒有範本章。趙家舊部被趙炯父子利用來做了什麼大逆不道之事,豈不是壞了祖父一世英名?趙家更有可能大禍臨頭。廣平王當年的安排,實在是用心良苦,不僅僅是救了他們祖孫三人而已。如此大恩,他還有什麼可猜忌的呢?
信寫好就很快發了出去。轉眼間就進了九月。沒過幾日就是重陽佳節了。柱國將軍府的曹老夫人讓人送了帖子到趙家來,邀張氏祖孫三人重陽去曹家在西山的莊子小住,順道賞秋景,品嚐菊花糕、菊花酒,還可以去西山禮佛。
張氏大為心動,但還免不了要問趙琇與趙瑋的意思。趙瑋笑道:“祖母做主就是,聽起來似乎很有趣。”趙琇也覺得出去玩玩也好。不過她還想知道,高楨重陽節怎麼過?便派人給他捎了封信。高楨回信說,重陽節照皇家慣例,是要登景山觀秋景的,他們父子又要進宮去了。
趙琇便對張氏嘆道:“廣平王父子倆雖然很受太后皇上重視,但每逢過節都要進宮去。參加那些大典儀式,也怪慘的,連清清靜靜吃頓飯都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