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拓片上的雨絲張恆的工作室在瑪黑區老樓,木質樓梯吱呀作響時,夢瑩看見牆上貼滿絲綢拓片——秦漢的菱紋綺、唐宋的八達暈,還有一張泛黃的證書影印件:1915年南充絲綢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

“祖母說,當年送展的緞子,紋樣是照著順慶碼頭的晨霧繡的。”他從抽屜深處輕取一漆盒,盒內靜臥一塊巴掌大小的蜀錦,雨絲紋細膩交織,其間隱約可見

“六合”二字,那是李姐奶奶昔日絲廠的印記。夢瑩指尖輕觸那細膩如絲的紋理,彷彿穿越了時空,親手觸控到了百年前順慶碼頭晨霧中的溫柔。

這不僅是技藝的傳承,更是情感的延續。”夢瑩感慨道,眼中泛起淚光。

張恆點頭,語氣堅定:“我們要讓這份記憶,在新時代煥發新生。”兩人目光交匯,心中那份對故鄉的深情厚愛,宛若蜀錦般細膩繁複,又似磐石般堅韌不移。

夢瑩輕聲說道:“就像峨眉派女子功夫團,將傳統武術與現代元素融合,展示非遺新魅力。”張恆眼中閃過一絲靈感:“對,就像‘95後’凌雲帶領‘00後’師妹,用熱血澆灌非遺熱愛。”兩人相視一笑,心中那份對傳承的執著,如同針線交織,愈發緊密。

他們深知,只要心中有愛,技藝之光必能穿越時空,照亮更多人的心靈。

夢瑩與張恆並肩而立,窗外的巴黎鐵塔在夕陽餘暉中熠熠生輝,宛如一位沉默的守護者,靜靜見證著他們心中那份堅定不移的信念。

未來的路,或許荊棘密佈,但這份對故鄉與技藝的熱愛,將成為他們前行的燈塔,照亮每一個夢想的瞬間。

咖啡機在角落咕嘟作響,夢瑩忽然摸到漆盒底層的凹凸——是行小字,用四川方言寫的:“江霧起時,蠶眠三分。”這是父親常說的養蠶諺語,指深秋霧重時要減桑葉。

她抬頭望去,只見張恆正專注地用剪刀修剪著桑蠶絲的流蘇,那動作嫻熟而優雅,宛如繅絲廠中理繭的匠人,指尖翻飛間,盡顯靈巧與細膩,令人歎為觀止。

夢瑩輕聲念出諺語,張恆手一頓,眼中閃過一絲恍然:“原來如此,這諺語不僅是養蠶的智慧,更是對自然與生命的深刻理解。我們設計的每一根絲線,也應蘊含這份敬畏與細膩。夢瑩點頭,眼中閃爍著同樣的光芒:“是的,每一根絲線都承載著對自然的尊重與對生命的感悟。”她輕撫未完成的蜀錦,指尖滑過每一根絲線,彷彿穿越時空,與往昔匠人心靈相通。

兩人心照不宣,繼續著手中的活兒,對故鄉與技藝的摯愛,如江霧般繚繞,愈發濃郁。

窗外,夜幕漸降,星光點點,彷彿在訴說著古老的故事。

“三年前在佛羅倫薩,”他忽然開口,剪刀停在半空中,

“我看見一件清末旗袍,領口殘了片玉蘭花,絲線裡嵌著細小的金箔。鑑定師說是嘉陵江的桑蠶絲,金箔是用順慶產的黃紙打的——你說,是不是有人把整個南充都繡進了衣服裡?”夢瑩微笑,眼中閃過一絲懷念:“或許正是如此,那些絲線與金箔,不僅織就了衣物,更織進了故鄉的魂。每一針每一線,都是對故土的深情告白,讓遠方的遊子,也能感受到家的溫暖。這份匠心獨運,正是我們傳承的精髓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