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花萼相輝樓(第1/3頁)
章節報錯
開耀十五年。
研究院研究了數年的火車終於被徹底拿上了檯面,而後以陳氏為首的諸多世家開始著手修建貫通南北的鐵路,整個大唐在皇帝陛下的命令中,就像是一座機器一樣開始飛速的執行。
鐵路貫穿南北的過程,也同樣是大唐迅速發展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無數的人開始被“燃燒”,但卻沒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因為燃燒的那些人,為了大唐燃燒的那些人都獲得了足夠的利益和榮耀。
在開耀十五年的年末,大唐的統治階級們終於意識到一個問題,他們不能夠再繼續讓大唐的黔首們燃燒下去了,這樣燃燒下去只會提前透支大唐的未來。
所以.
大唐的統治者們開始思考辦法,思考能夠改變這一切的辦法。
他們最終意識到了一個問題——既然無論如何都是需要人的,那麼為什麼.為什麼不找一些蠻夷呢?
蠻夷之人又不算是什麼人,讓他們來承擔“燃料”的這個功能不是更好麼?
珍貴的大唐黔首應該被用在其他的地方。
而這,便是代價轉移。
當高貴的統治者們尋找了一圈之後,終於找到了他們覺著合適的人——即天竺人。
天竺人太適合作為大唐進展的燃料了。
第一,他們的距離很近。
近代表著什麼?代表著他們可以很快的將人弄過來,然後替代正在燃燒著的大唐人,給他們提供利益,而那些被替代了的大唐人就可以去做別的事情。
第二,這群人有天生的奴隸感。
他們被當地的統治者灌輸了“卑微”的觀念——天竺特有的等級制度讓他們底層的人不敢反抗,不能反抗,本身就是奴隸的一種——這種觀念已經持續了許多年,或許有上千年?
誰也不知道。
但總歸來說,這群人很好用。
第三,天竺人口同樣很多,但真正掌握了權力的人並不多,他們有大量的奴隸可以給大唐輸送。
於是,在開耀十五年的年末,一群裝備齊全的“豪商”開始沿著水路一路前往天竺,準備和那裡的統治階級進行一些友好的協商。
但最終失敗了。
天竺的統治者十分傲慢,並且覺著大唐不算什麼,他們甚至殺了前去的一位商人——那位商人是大唐某位貴族的私生子,而這觸怒了那位貴族。
更加巧合的是,那位貴族的另外一個兒子是當朝公主的“面首”,也就是小情人。
在枕邊風以及添油加醋的描述中,這一場很小的商人風波就成了天竺對大唐的挑釁。
長公主的哭訴讓李承乾陷入了暴怒的狀態當中,而此時的大唐也因為這位陛下的憤怒而變得憤怒起來,就像是一個老好人突然之間翻臉了一樣。
開耀十六年,春。
大唐皇帝李承乾詔令,天竺之地不尊大唐天威,擅自殺害大唐使者,大唐將對天竺發動戰爭!
而且是絕對不會停止的戰爭!
除非天竺的統治者意識到自己的錯誤!
隨後,李承乾下令,讓李靖的兒子以及陳臨安的兒子為“主將”,分兵兩路,一路走水路,另外一路則是陳兵邊境,分別從兩個方向攻打天竺!
恢弘的聲音從太極殿中發出,而後整個大唐就陷入了戰爭狀態。
當然了,這一場戰爭並沒有對大唐造成什麼負面的影響,畢竟如今的大唐實在是太過於強盛了,那航行在大海上的船隻就像是鋼鐵怪物一樣,而在陸地上計程車兵也不必步行趕往邊境,而是透過開耀十三年開始就一直在修建的“鐵路”,坐在那不需要人工、牲畜駕馭就能夠日夜執行的火車前往邊境。
是的。
開耀十三年,內燃機和火車被髮明出來之後,大唐就開始集結全部的力量修建一條鐵路,這條鐵路貫穿南北的同時,其實更多的是從長安一直沿路抵達天竺與大唐邊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