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江南多煙雨(第1/4頁)
章節報錯
天子門生、可以入朝為官,而不必經過那些世家。
這個訊息一出,什麼人不驚訝、什麼人不為此興奮、激動呢?
甚至有人感慨著說自己好像是回到了當年太祖皇帝還在的時候,太祖皇帝、明皇帝、以及元帝在位期間,大虞可不是如今這般世家猖獗的樣子。
當民眾們再次看到希望的時候,他們的熱情也就再次被點燃了起來。
一時之間,大虞天下刮起來了一陣讀書的風氣。
從前並不是人們不願意讀書,而是一方面讀書沒有什麼太大的作用,另外一方面他們讀不起書。
如今,讀書的價格並不高昂,讀書也變得有作用了。
那百姓們自然是願意讀書了。
讀書能明智、讀書能使人變得更為“謹慎”。
這同樣是張皖駕馭百姓的一種措施。
御書房內
張皖看著道卒所給自己彙報出來的一系列的“情報”,眼睛中不由得閃現出些許的笑容來。
他的手旁邊放著一本史書,這史書上說的乃是秦皇漢武等諸多千古一帝所駕馭百姓的政策和手段,如當年的始皇帝一般,他所駕馭百姓的手段是重用法家、而如漢武,則是在陳氏的幫助下,以天下之力萌生出來了“政治學”這一門囊括萬千的手段。
張皖則並不認同這兩人的方法。
他覺著自己所使用的“駕馭”百姓的方法更為高明,甚至高明到百姓們自己、乃至於一些高官都不一定能夠看得出來。
他是用“利”來駕馭百姓。
張皖放下手中的書籍,緩緩的在御書房中走動著,他常年在這裡處理公務,一坐就是一天,為了保證他自己的身體緣故,所以御書房特意變得空置,好讓他能夠隨時起身走幾步。
秦皇漢武認為百姓不可多讀書,所以哪怕漢武時期陳氏創造出來了紙張,漢武也並沒有想要將“書籍”的價格打下來。
他們都認為讀書能夠開民智,可如果民智開了,那麼他們就不好控制百姓了。
這在張皖看來大錯特錯。
百姓們為何要謀逆?為何要造反?為何要不受控制?
歸根結底不過是生活過不下去了。
當年的太祖皇帝“張角”曾經感慨,他手下許多百姓士卒都是因為活不下去了、甚至可能被餓死,所以才投入太平道麾下,成為一小卒,憤而揭竿的。
“若使田家百姓有一口飯食,安能有我如今端坐高臺?”
這便是當年太祖皇帝親自感慨過的話。
張皖自幼讀書,每次讀到這裡都在思考一個問題,如果自己當了皇帝,應該採取什麼樣子的駕馭百姓之策?是同秦皇漢武這兩位一樣?還是說有其他的辦法?
最後的他思考多年,終於在他當上了皇帝之後想到了這個問題的答案。
開民智。
是的,他的“策”與秦皇漢武等歷代皇帝恰恰相反。
因為張皖觀察到,文人比普通的百姓更加怕死——而尋常百姓中,那些識字的、能夠勉強過活的百姓,絕對不會去當惡人,反而觸犯法律的多是一些大字不識的人。
他們難道不愚昧麼?
愚昧。
可為何不像是統治者所想的那樣,被輕易的駕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