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博弈(第1/3頁)
章節報錯
哦,原來不是陳氏啊。
不是陳氏就.好?
嗯?
大殿中的臣子們先是迷茫了一瞬間,繼而愣了一下。
舉薦誰?
王羲之、謝安兩個人舉薦自己?
舉薦自己幹什麼?修書?兩個國相、兩個剛剛出爐的、明顯處於爭權奪利階段的令首決定去修書?
一瞬間,所有人都覺著自己好像是做夢還沒有睡醒。
就算是臺上的張皖都是驚訝了一瞬,而後皺眉看著王羲之與謝安,臉上帶著一抹微不可查的的迷茫。
這兩個人在搞什麼鬼?
接下來的半個時辰內,任由眾多大臣以及張皖如何勸說,謝安與王羲之都沒有改變自己的主意,堅持要修書,如果皇帝不讓他們去修書,那他們的這個令首的位置就不幹了,倆人要告老還鄉。
這一出更是讓張皖頭疼不已,而陳瀟、陳安兩人只是站在最前面,低著頭一言不發的看戲。
從先帝時候開始,陳氏的作用其實就在某些時候發生了改變。
皇帝如果十分勤政愛民、且有本事,那麼陳氏的人就是兩個“泥塑的木偶”,或者說更加類似於吉祥物一樣,只在最關鍵的時候開口,一錘定音決定某些事情。
如果皇帝昏庸、亦或者說不行,那陳氏就該出面了。
要麼剷除奸佞、護國安寧,要麼皇帝不聽勸告、甚至連最後的腦子都沒有了要對付陳氏,那陳氏就會直接辭官歸鄉,然後然後這個王朝基本上可以宣告滅亡。
陳氏不是某個皇朝的保姆,也不會當什麼聖母——你都不聽老子的話了,還要對付老子,還指望著老子幫你?
做你的春秋大夢。
而經過漢末時候,靈帝以及後續他繼承人的“把戲”或者說“經驗教訓”之後,後來的皇帝明顯聰明瞭許多。
比如肅宗。
肅宗皇帝在位的時候,多次懇求陳氏的人能夠幫助自己,甚至許諾給了陳氏無數的好處——但陳氏都拒絕了,因為有一點他們之間是有分歧的。
肅宗皇帝因為世家、或者說因為“夜氏”才登上這個皇位,他不可能放棄自己的根基,放棄自己的支持者,但陳氏顯然覺著世家已經成為了大虞的禍患,這並不符合當年太祖皇帝建立大虞的初衷。
所以陳氏壓根不配合。
但即便是如此,肅宗皇帝依舊將當時的陳氏家主放在了丞相的位置上——哪怕有些時候這位丞相經常跟他作對,導致他的某些政策不能頒佈實施也是一樣。
陳瀟甚至暗中打了個哈欠,他是知道謝安和王羲之昨天來府中的,但卻並不知道這倆人做了這樣驚天動地的決定,於是身體悄悄的朝著陳安的方向湊了湊,繼而低聲問道:“老爹,是不是你讓他倆修書去的啊?”
陳安半眯著眼睛,像是昏睡的老虎一樣。
他聽到陳瀟的話,也感受到了身邊不少同僚悄然將身體朝著這個方向湊了湊,臉上閃過一抹無語:“我幹這種事情有什麼用?”
“是你需要搶中書門下的權力,還是我需要?”
陳瀟一聽,頓時也閉上眼睛站在那低著頭,學著自己老爹的樣子開始昏昏欲睡了。
最後這場別開生面的朝會以一種近乎詭異的結尾散場了——謝安以及王羲之被叫到了後殿,俗稱被留堂了,而其餘諸多大臣都散朝,散朝之後還要討論謝安以及王羲之的目的。
勤政殿後殿
張皖按著自己的額頭,讓身旁的內侍給謝安以及王羲之兩個人賜座,然後看著兩人直接了當的開口問道:“你們兩位為何一定要去修書?”
“中書門下方才成立,還少不了你們,我也不可能這個時候讓你們離開這個位置。”
張皖知道面前的這兩位都是聰明人,所以他懶得繞彎子了,直接了當的決定開口詢問。
“中書令以及門下令這兩個位置太重要了,如果被人搶走的話,朕許多佈局便會失去作用。”
“如果你們不坐在這兩個位置上,目前而言很難尋找到有聲望、資歷接替你們的人。”
先是陳述了利害關係,之後張皖的語氣再次變得溫和:“兩位愛卿可是擔心朕懷疑、提防你們?朕將門下以及中書的位置交給你們,便說明朕信任你們。”
他長嘆一口氣,帶著點點唏噓:“朕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你們不必擔心是朕在試探你們。”
將話攤開了講之後,張皖的神色中還帶著些許無奈,這是對於自己被“冤枉”的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