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都不知道為什麼司馬懿這麼能活,但人們也都知道,這或許是註定的。

蒼天不會為了誰而改變,而世上的事情也不會因為而推移。

這便是世道,這便是歷史,這便是一切的根源。

正統二十五年的冬天。

在一片痛苦的哭聲中,大魏的第二位天子——或者說第三位天子曹叡,在這個冬天緩緩閉上了眼睛。

大魏天子崩,而朝廷內外的事情並沒有太多改變。

因為從正統二十三年開始,曹叡因為身體的緣故,就已經將朝政逐漸的交到了丞相與大將軍的手中,而他則是在朝廷上把控一切。

在大魏天子曹叡逝世之後,他留下了詔書,令皇太子“曹芳”即位,成為大魏的下一任天子。

並且在臨終前將朝中上下所有的權力交給了陳英,並且將軍隊的權力一分為二,一部分由陳英掌控,另外一部分則是由司馬懿掌控。

實際上,曹叡臨死之前,曾經想過在死的時候不惜一切代價將司馬懿也帶走的,但.

在正統二十五年的秋天發生了一件大事,也正是這件大事導致了曹睿不僅不能夠殺死司馬懿,反而是要將軍隊的一部分權力交給他。

正統二十五年,大漢伐魏。

這是大漢丞相諸葛亮第五次攻伐魏國,在正統十二年到正統二十五年的這十三年時間內,他從來沒有停止過對於魏國的攻打。

諸葛亮在打仗方面並不算十分擅長,但他卻知人善任、而且對於內務十分精通,並且這位是天下最頂尖的謀士之一,他所帶領的軍隊中還有這世上最一流的將領。

在這種情況下,大魏方面能夠對抗諸葛亮的人並不多。

或者說只有兩個人才有這麼全面的能力。

其一,大魏丞相——陳英。

其二,大魏大將軍——司馬懿。

那麼,讓誰去對抗諸葛亮?

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司馬懿。

總不能讓陳英去對抗諸葛亮吧?這並非是說陳英的能力不如諸葛亮,是因為如今魏國朝堂的局勢太過於暗潮洶湧了。

若是此時殺了司馬懿,轉而讓陳英去對抗諸葛亮,那麼在陳英離開琅琊的時候,恐怕就是大魏改天換日的時候了。

相較於未來的風險來說,眼前的危機才是最恐怖的,因為如果不把眼前的事情解決掉,那麼日後的“前途”即便是再怎麼寬廣,對曹氏的皇族來說也沒有什麼意義了。

這就是為何不殺司馬懿的原因。

而正統二十六年的春天,在冬天降下覆蓋了整個魏國的雪花融化了之後,整個魏國都變得十分清晰了。

大魏天子曹芳登基之後並沒有對朝廷的人事關係進行多大的更改,反而是繼續勵精圖治,繼承了曹叡留下來的一系列政策,而這一系列政策則是將整個大魏的發展推向了更高潮。

正統二十六年,大漢的丞相與大魏的上將軍相互攻伐,兩方勢力誰也不肯退卻。

諸葛亮一心北伐,想要興復漢室,而司馬懿則是知道自己要拖足夠長的時間,他不能夠那麼快的解決掉諸葛亮這個心腹大患,因為他自己也是曹氏的心腹大患。

如果諸葛亮死了,那麼第二天死的就是他。

他如今還沒有做好準備,做好那個直面陳氏與天命的準備,他必須是小心翼翼的等待著。

正統二十六年的時候,大漢與大魏兩方攻伐,而在西邊的大虞則是埋頭髮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