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虞天子詔書,拜“祖天師”為大虞“丞相”,兼任“尚書檯令”,加封太師。

自此,這位從風裡來、從戰火中舉起大旗的祖天師,正式掌管了大虞所有的政務。

在祖天師接受政務之後,大虞的經濟更是朝著良好一路發展,甚至隱隱約約可以看到“鼎盛”的模樣了。

天泰十年,冬。

就在涿郡,劉備、曹操的聯軍與公孫瓚發生了一場規模較大的戰爭。

公孫瓚所率領白馬義從拼死衝殺,但最終還是淹沒在盟軍的浩瀚海洋之中。

有些時候,當士兵的戰鬥力、素質相差無幾的時候,戰爭便是“人數”的遊戲,拼殺到最後,拼的還是人數。

尤其還在雙方裝備質量、武器等等都相差無幾的時候。

這是一場碾壓似的、結果沒有任何可以爭議的“戰爭”,公孫瓚戰敗,逃竄到易水之畔,而後自刎。

頗有些風蕭蕭兮易水寒的姿態。

而公孫瓚死了之後,出乎天下人預料的是,幽州竟然全部都劃歸了曹操的統轄。

所歸屬曹操陣營的一部分荊州勢力劃歸了劉備所有。

至此,天下勢力徹底三分,只剩下了大虞、以及兩漢了。

天泰十一年,天下勢力三分。

一時之間,這動盪的天下好似又有了幾分“一統”的傾向,雖然天下三分,但也正是因為有了三個大勢力的割據,所以百姓們才過上了相對安定的生活。

長安大漢那邊,因為有劉備接手,加上小皇帝一心沉迷在聲色犬馬之中,沒有什麼功夫理會朝政,所以長安大漢直轄下的百姓們生活也還算過得去,至少已經恢復了安寧。

而琅琊大漢這邊倒是有些複雜了,天子與曹操之間的爭鬥好像是進入到了某種白熱化的階段。

朝廷中有天子的勢力也有曹操的勢力,當然了,那一部分忠於天子的勢力還較為“弱小”,不能夠與曹操的勢力抗衡。

這種情況下琅琊大漢這邊的生活也勉強還能夠看的過去。

至於大虞這邊,倒是三個勢力裡面百姓生活最好的一個了,或許是因為這是一個“新生”的國家,所以這裡的一切制度都還沒有腐朽。

新生的國度充斥著勃勃生機,加上天子與丞相十分君臣相宜,朝廷之上甚至一時之間連爭鬥都沒有了。

三方之中,大虞的百姓生活之好,讓劉備、曹操勢力範圍內的百姓都開始羨慕,而後一些著實是生活不下去的百姓,一咬牙,直接悄悄帶著家當開始了“南下”的遷徙。

一兩個人的南下自然不能夠算是“遷徙”,但若是這些人一個連帶著一個,甚至最後形成了讓曹操、劉備都不得不頒佈律法,阻止百姓們離開的浪潮呢?

那就算是遷徙了。

在後世七年級“華夏古代史”的教學課本中,關於“三國”的篇幅裡面,專門有一部分的話語記載了這一次的“遷徙”,他們在歷史中有一個專門的名字。

“華夏曆史上第一次人口大遷徙”。

課本上的描述是這樣的。

“在公元207年,也就是歷史上的天泰十一年,隨著各國經濟的發展,不同國家之中的百姓生活也逐漸的出現了明顯的差距。”

“當時尚且未曾完成一統的大虞王朝國內政治清明、皇帝勤於政事,而時任丞相的“祖天師”也展露出來了自己強大的治國能力,將大虞治理的井井有條,一時之間,甚至有當時大漢最鼎盛時期的盛世模樣。”

“而在這樣的對比之下,此時的劉漢與曹漢王朝便顯得不是那麼的優秀了。”

“於是,大批的百姓紛紛南下,其中逃亡大虞境內的百姓數以數十萬計,這也形成了我國曆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人口遷徙浪潮。”

“這樣子的遷徙行為是自中原地區逃亡當時的大虞境內,其中來自北方、中原、沿海的諸多百姓選擇的逃亡地點更多的是身為當時大虞首都的“臨京城”,這些百姓在逃亡到了大虞之後,迅速得到了大虞的人口認定,而後開始在大虞境內生活。”

“在當時,大虞的主要勢力盤踞在我國的南方地帶,那裡地廣人稀,科技並沒有中原地區發達。”

“北方、中原人的不斷南遷,不僅給當時的南方輸送了大量的勞動力,也帶來了中原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從而使得自然地理條件優越的南方地區得到開發,經濟迅速發展。”

“當時大虞境內所統轄的南方地區,因為政治清明,所以對耕地的擴充套件較之北方放鬆不少,且因為大虞初代皇帝張角的政策治理,所以社會較為安定。”

“在當時南下移民和當地民眾的共同努力之下,大量的荒地被開課了拿出來,耕地面積不斷增加,並修建了許多的水利工程。農業生產技術也有了很大的改進。”

“而在這樣的社會條件之下,當時盤踞在中原地區的“墨家子弟”很快帶著他們的生產工具來了南方,吸引了大量能工巧匠的南方地區,生產技術也得到了很大的改進。”

“在這一時期,南方的經濟迅速發展起來,開始達到了與北方持平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