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總是喜歡自己得不到的東西,或者說總是喜歡自己沒有擁有的東西。

比如龍鳳年間的臣子們。

在太上皇在位的時候,這些人想要一個溫和一點的、柔和一點的帝王,至少要聽從臣子們的意見、不要總是獨斷橫行,顯得那麼的蠻橫。

那個時候的朝堂諸公們覺著,這個世界上最好的帝王應該是如同太子那樣的。

謙遜、有禮,尊重臣子的意見,聽得進去臣子們的勸告,總是溫和的聽著臣子們表達自己的不滿,然後對這些不滿有些加以改正、有些則是置之不理。

徵和年間,因為太上皇寵愛六皇子、四皇子的緣故,所以那個時候臣子們總是在擔憂太子的未來了。

那會兒他們鉚足了勁兒想要讓太子登基,然後享受屬於新朝代、全新版本的皇帝。

他們做到的。

太上皇不知道發了什麼瘋,突然之間禪讓了皇位,讓太子登基,自己成了太上皇。

每日除了躲在甘泉宮中尋仙問道之外,就是喜歡駕車帶著人出去巡遊,就像是當年的孝仁皇帝一樣。

可.

諸多大臣們迎來了他們日夜期盼的帝王后,他們只在剛開始開心了幾天,後面的幾天一直處於一個迷茫的狀態。

這真的是我想要的麼?這真的是當初我腦殘了,想要的皇帝麼?

新皇的確很好,符合了他們一部分的期待。

比如皇帝不要專權,不要那麼的獨斷專行,但新的皇帝也帶來了新的煩惱。

徐川歸是繼任的丞相府內吏,這個位置一向被認為是下一個丞相的繼承者,但此時的徐川歸只想要一腦袋撞死在陳氏發明出來的那個什麼“豆玉”上,這樣就不必去點卯麻煩了。

如今是龍鳳三年,今上登基的第三年。

整個丞相府、或者說整個朝廷都忙成了一鍋粥。

天子將自己手中的權力分潤出來了麼?分潤出來了,但分潤的是不是有點太多了?

他們想要的不是這種“提出解決方法的權利”,而是那種“處理事情決定的權利”啊!你將權力分出來了,也願意聽咱們的勸告是不假,但你不能把什麼事情都丟給咱們想辦法去吧?

因為太子順從的聽從了三公十九卿的勸告,如今朝廷諸多衙門簡直是忙的要腳不沾地。

徵和年間,他們每工作三日便有一日的休息時間,大多數時候只需要唯唯諾諾的聽從皇帝的吩咐——即:皇帝怎麼說,他們就怎麼做,皇帝讓他們往東,他們就得往東。

這樣的確是犧牲了一部分的權利和能量,但卻不必這麼麻煩。

如今呢?

如今他們工作十日能夠有半日的休息就已經很不錯了,皇帝也不告訴他們到底想要什麼,只是讓他們提出意見,然後交上去之後,中樞府令進行稽核,最後呈閱給皇帝。

皇帝若是同意還好,但若皇帝不同意,就會把奏疏打回來,你再自己重新猜測皇帝想要你怎麼做,然後再製定計劃。

這對於皇帝來說是一件好事,因為皇帝不用自己思考解決辦法了,只需要從一群辦法中找到和自己想法差不多的就行,可對於下面的人來說.真的是滅頂之災。

沒有人是皇帝肚子裡的蛔蟲,所以這奏疏交上去,每十次裡面總有那麼四五次是要重新制定的。

但很多事情又是拖延不得的。

那麼怎麼辦呢?

點燈,然後一群人在奏疏打回來的時候,就開始重新思考、集思廣益,之後一天、或者是兩天後將奏疏再次交上去。

這樣的情況下,能夠最大限度的節省下來時間,讓這件事情能夠順利的如期辦成。

未央宮中

劉據伸了個懶腰,然後讓身旁的中樞府令將奏疏分批放好,之後一溜煙的朝著椒房殿走去。

劉進此時正在椒房殿中待著,與自己的母親交談。

看到劉據的到來,也連忙躬身行禮:“兒臣參見父皇,父皇長樂無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