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蠢貨!朕都不敢做的事情你做了!(第1/4頁)
章節報錯
哪怕是在歷史上,這一年也足以留下許多的印記。
後世中人對這一年十分好奇。
歷史中稱之為景元三大懸案的事件,俱都在這一年發生。
第一大懸案:慄姬和皇太子到底是為什麼在一夜之間失去了劉榮的寵愛?
這一點,後來透過陳氏家中的手札以及武帝時期的太史令“司馬遷”留在陳氏中的原本“史記”,得到了解釋。
因為慄姬的那一聲老狗。
所以後世又將劉榮稱之為史上最冤太子。
而慄姬則是被後世稱之為“坑兒子典範”,甚至在之後的幾個朝代中,當有太后或者皇子的母親準備做什麼事情的時候,他們的兒子在逼不得已的情況下,只要問一句:“母欲為漢慄姬耶?”
只這一句話,就能瞬間讓人找回理智。
漢慄姬何許人也?
一個女子,能夠在青史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而且是遺臭萬年的一筆,這個殺傷力簡直是可以讓後世為人母者都時時警醒自身。
誰願意在歷史上留下這樣的名聲,死了不知道多少年後,還要被人指著脊樑骨罵啊?
誰也不願意。
第二大懸案則是,皇長子劉榮到底有沒有死。
關於這個問題,後世中的答案就更加複雜化了。
哪怕易水容氏拿出了自家的族譜,以及當年老祖宗“容留”——即皇長子劉榮留下來的遺物也無法證明這真的是真的。
眾所周知,在某個時期有些人開了一個壞頭。
只要自家有點勢力了之後,就喜歡給自己往上找一個名流千古的老祖宗。
以此來證明自己的成功那是天註定的。
華夏人自古以來就信“天命”。
而第三大懸案則是很簡單的一個猜測——即:帝師、右相陳拓的離去,到底是自願的,還是被當時的孝景皇帝逼迫的?
關於這一點,陳氏、劉氏、以及天下人各說紛紜。
眾所周知,大漢覆滅之後,劉氏和陳氏的關係就有些“曖昧”或者說叫做“若即若離”。
與上黨趙氏以及隴西秦氏不同,當初大漢劉氏的覆滅,陳氏居功甚偉
陳氏給出的答案很簡單,有被迫的成分在,但大多數是自願的。
他們給出了後來寧遙散人,也就是陳拓的手札,這手札是陳拓在天下游歷的時候所寫,其中也寫了這一次離開京都到底是為什麼。
是因為一個賭約。
和皇帝的賭約。
賭輸了,所以陳拓應照與皇帝的賭約離開了長安。
劉氏給出的答案則是:陳拓完全是自願的。
在劉氏後人的口中,陳拓是因為厭倦了朝堂政務,而且被當時陳氏真正的家主“陳秋”所逼迫的沒有辦法了。
陳秋在來到長安城的兩年之內,就依靠著自己“家主”、正統的身份,將所有陳氏門生故吏全都聚攏到自己的麾下,然後逼迫陳拓離開。
當時的皇帝劉啟雖然多次挽留,但仍舊無可奈何,迫於陳秋的強勢,只能夠讓陳拓離開。
而天下其他人的看法則是更加極端,他們從後來陳拓所做的幾首辭賦來推斷,判斷陳拓完全是被劉啟過河拆橋了,覺著陳拓的勢力太龐大,覺著陳氏的勢力太龐大。
覺著是因為劉啟想要建立後來的“中樞丞”,設立那個被稱之為“內相”的中樞府令,所以毫無顧忌的將自己的老師逼走。
這樣的聲音在後世的史學界佔據了大多數。
而巧合的也是,在離開長安城後的這一年內,陳拓以“寧遙散人”的名字創作了大批的辭賦,這其中甚至有三四篇為傳世名作,列入後世的中學課本當中。
其中《辭虛賦》中有一句更是為這種聲音充當了佐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