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景帝十五年(第3/4頁)
章節報錯
這一次,劉啟往前走的腳步再也沒有停下。
都說劉啟薄情冷血,可誰又知道,要成為這個皇帝,就必須是要薄情冷血呢?
誰又知道,不是劉啟不願意當一個和他父親一樣仁孝的皇帝,而是這個時代不需要和孝文皇帝一樣仁孝、寬和的皇帝了呢?
孝文皇帝時期,輕徭薄賦、減省刑法,以至於萬民安樂。
可沒有人知道安樂的不僅僅是黔首,還有那些猖獗的地方豪族、高門顯貴、長安城中的世家們日日飲酒作樂,將金銀絹帛絲綢等物當成是踩在地上的毯子,用了一次就丟棄。
他們囤積大量的糧食,繼而想要將當初制定下來的貨幣政策擾亂。
劉啟一邊走,心中一邊冷漠的想到。
這一切誰又知道呢?
如今國庫充盈,可國庫為何充盈?真的是單單的因為當年孝文皇帝的仁政麼?
不,還有如今孝景皇帝的“薄情冷血”。
有了孝景皇帝在,文景之治才是文景之治啊。
有了孝景皇帝在,孝文皇帝的勞動成果才沒有被那些豪門顯貴、高門世家給竊取啊。
這便是大漢孝景皇帝。
一個薄情冷血,但當初卻實打實的發自內心的跟在孝文皇帝身旁,跟隨孝文皇帝一同種植糧食、關愛黔首、將天下萬民當成是自己孩子的皇帝。
真正的孝景皇帝。
在劉啟的身後,劉榮頓在那裡,繼而放聲大哭。
他的神情崩潰。
容留何人?
劉榮是也。
劉啟將劉榮的姓氏剝奪,而後又給了他人手,許他在易水苦寒之地立家,許他在那裡繼續生活,卻不許他繼續使用“劉”的姓氏,也不許他以自己的孩子自居。
但他終究沒有殺了劉榮。
當然,在原本的歷史上最開始劉啟也沒有殺了劉榮,但最後還是將其殺死。
最初劉榮隨著慄姬失去寵愛而被貶謫為“臨江王”,後來劉榮因為宮殿修的逾矩了而被傳召到長安城,受到郅都的審問恐嚇而死。
但問題是。
沒有劉啟的準允,郅都敢做這樣的事情麼?
逼死一位皇子的罪名,郅都擔得起?
他這麼蠢?
唯一的答案便是,劉啟在放劉榮回去當了臨江王之後,越想越氣,最後以一個小小的罪名將劉榮傳召到長安,而後令郅都將其逼死。
當然,郅都最後也是付出了代價。
被竇太后賜死。
劉啟完美在這件事情中隱身。
甚至在原本的歷史中,劉啟的長子死了,劉啟沒有反應,竇太后讓劉榮寫信認罪請求劉啟寬恕,最後郅都還是逼死了劉榮。
劉啟後來連續兩次保護郅都,並且說他是“忠臣”。
試問,如果劉榮的死跟劉啟一點關係都沒有,面對殺死自己長子的郅都,劉啟誇的出來這一句“忠臣”麼?
也正是因為這件事情有劉啟插手,所以竇太后才要執意賜死郅都。
這是母子二人的較量。
而如今,令劉榮更名改姓,在易水立家,卻是劉啟準備徹底放過這個兒子了。
因為這一次和原本的歷史軌跡不同,這一次劉榮是真的沒有摻和在慄姬的事情當中,他也是真的無辜,也是真的應了原本軌跡中竇太后的那一句“臨江王難道不是忠臣麼?”的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