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闢冷笑一聲:“大概是因為伱我當時尚且年幼,父親又走的早吧。”

“當日父親為了治學而離開朝堂之上,拓叔祖自己一個人苦苦支撐著陳氏而不倒,他可能覺著這是他自己的本事,也可能覺著離開了陳氏之後,依舊能夠過得很好吧。”

陳秋沒有再言語說什麼,只是平淡的點了點頭:“不說這些了,你準備好了麼?”

“陛下要宣召你入宮了。”

陳闢的臉上劃過一抹無奈之色:“我都已經把話說的那麼明顯了,不明白為何陛下依舊如此。”

陳秋拍著陳闢的肩膀,朗聲大笑:“哈哈哈哈哈,可能是因為你的才學再怎麼隱藏,也無法徹底的掩埋吧,就像是砂礫中的明珠一般耀眼。”

而陳闢的眼睛中只是帶著厭惡。

吳國

吳王早已經接收到了來自長安城中的信件,自然而然的也是明白了天子想要繼續“拖”下去,拖到朝廷的實力再次恢復的時候。

如今朝堂之上,大將軍陳得、大將軍韓信相繼在數年前病逝,唯獨剩下一個同樣垂垂老矣的竇嬰以及尚且年輕的周亞夫,而匈奴人的使者又已經在長安城中虎視眈眈。

錯過了這個時機,那可是真的就沒有比這個機會更好的機會了!

書房中的吳王眸色陰沉,他在思考著關於如何“起兵”而不算是“謀逆”的藉口,他將書房中的“先賢書籍”幾乎都翻爛了,終於翻到了一頁書,可以為他的“復仇佐證”。

景帝八年,秋。

吳國舉兵。

吳王被吳王妃脅迫,於深夜之中發動兵變。

吳王妃以“十世之仇尤可報也”的口號,來宣佈自己對天子的伐謀,她所言自己的兒子被殺,雖然吳王能夠忍耐下去,但是她只是一個婦道人家,所以無法忍受。

然則,為了天下黔首的安定,她終究是將仇恨暗自嚥下,如今已經快要二十多年了!

在這二十多年中,她無時無刻不想念自己的孩子,而當今天子卻對當年的事情沒有絲毫愧疚,是以,她無法忍受,因而站了出來,挾持吳王而號令吳國的軍隊。

以此來為自己的孩子復仇。

十世之仇尤可報也!況乎殺子之仇耶?

此仇不共戴天!

吳王妃的檄文傳遍大江南北,以此來為天下表明,她並不是“謀逆”,而是“復仇”。

她表明,本來自己想要將仇恨吞進腹中,之後徹底遺忘,可是天子薄情冷血,竟然不允許有人祭祀她的孩子,當年的是是非非到底是真是假,她都不願意再追究了。

今日只想要為自己的孩子復仇。

天子不仁,一定是因為身旁有佞臣在側。

她要清君側!

當然了.檄文中的這一句是有些令人疑問的地方在的,也正是因此,天下人暫時沒有人響應吳王妃的復仇計劃。

而在第二封檄文出現之後,天下中的其餘幾位王開始紛紛響應。

第二封檄文也很簡單,表明了天子身旁的佞臣到底是誰——她就是竇太后之女,當朝大長公主、館陶公主劉膘!

是的

檄文中所說,正是因為自己的兒子和劉膘有舊仇,所以劉膘殺死了他們的孩子,至於為什麼是當今天子背鍋?那是因為先皇寵愛竇太后,竇太后不願意讓自己的女兒揹負人命。

而且當時竇太后支援的是自己的小兒子——劉武。

所以將這個罪名扔到當今天子的身上,有兩個目的。其一是可以為自己的女兒洗脫罪名,其二是可以將罪名弄到當時還是太子的天子身上,讓天子失去爭奪皇位的基礎。

而吳王當時一眼便看出來了這其中的問題,所以在吳王世子死之前的時候就已經入宮與先皇說這件事情,表示為了大漢國本,吳王願意在朝會的時候為太子爭辯。

這一切本是吳王一腔熱血為國奉獻,而吳王世子則是為國本而犧牲,他們雖然悲痛但是沒有什麼可說的。

但天子和那個佞臣為了掩蓋這一切的真相,竟然要削藩,進而殺死吳王,所以吳王妃不能忍受了。

至於為什麼是吳王妃而不是吳王?

被捆住了的吳王表示,自己是大大的寵臣,不願意和天子為敵,所以自己的王妃便趁著他不知道的情況下,將他綁住。

檄文傳遍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