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都是隱藏在新王朝下面的波瀾。

始皇帝元年,在這個王朝新建立的第一年,許許多多的制度一股腦的被推行了出來,官制也發生了一些變革,但卻並沒有大的改變。

因為前幾任秦王已經改的差不多了。

依舊是“三公”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三師“太師”“太傅”“太保”,其中前面的三個官職屬於“實權職位”,後面的三個官職則是屬於“加封”。

在秦王朝統一之後,除卻現有的幾位“侯”以及“安國君”、“武安君”之外,始皇帝嬴政並不打算再加封其他的君和侯了。

所以“三師”便算是一種類似的加封,但只空有爵位的名頭,沒有食邑和實權。

在三公和三師之下,則是由“十三卿”擴充套件而出的“十六卿”,其中除卻正常的九卿之外,還加上了咸陽學宮山長、山河使者、司寇、軍司馬、中車府令、黑冰臺使、鐵鷹衛令等七人,共稱為十六卿。

這十六卿負責的事務各不相同,卻又有些相互交錯。

比如司寇和廷尉便是有些重合的官職,這是為了互相制約,以平衡皇權的力量。

當然,與十六卿平級的則是“郡守”,如今的秦朝在統一之後,便重新劃分了郡縣,這次的劃分主要是為了打亂之前郡縣的“地別”,以讓以往的六國黔首混雜在一起,不能形成一股凝結穩定的力量。

天下共有二十個郡,這二十個郡的郡守則是與十六卿併為“兩千石”者,乃是平級。

正好暗合三十六天罡之數。

在這三十六個“兩千石”下面,官制便又再次複雜而又稍微有些混亂了起來,施行的是“俸祿”與“官職”並行的官制。

有些為“官職”之說,有些則是以“俸祿”為準。

在官制被搞清楚了之後,兩件理所應當的大事便順理成章的被抬上了日程。

其一:祭祀。

其二:分封群臣。

國之大事,唯祭與戎,秦國一統天下橫掃六合,此等大業當然是要祭祀以告訴上天以及秦國先祖的。

所以這是頭等大事,但這個事情急不得。

因為數百年間都沒有可以參考的舊例,所以一定是要慎重再慎重。

其二便是分封群臣了。

這個分封並不是指分封制的分封,而是“封賞”的分封,畢竟秦國能夠一統天下建立起來這個雄偉的帝國,也是有諸多群臣的功勞在。

而這功勞簿的第一頁第一行,便一定有一個名字。

陳氏。

始皇帝元年,冬,臘月與元月相交之際。

因為尚且沒有商討出來一個合適的祭祀禮節,所以今年的祭祀只是和往年一樣,只是先祭告先祖,秦國已經完成了天下一統的大業。

等到挑選出合適的禮儀以及時間,便再次祭祀。

待到祭祀之後,始皇帝嬴政便開始封賞群臣了,沒有出乎人們的預料,第一個被封賞的便是陳氏。

這一點沒有任何人有質疑。

關於這一點,後世的史書中是這樣記載的。

“始皇帝元年,上加封群臣,追封陳氏先祖、安國公陳野為“安國王”,追封陳氏先祖文安公陳慎為“文安王”,追封陳氏先祖靖安公為“靖安王”,追封陳氏先祖陳安為“安王”、追封陳氏先祖陳守為“守安王”,追封陳氏先祖武安公為“武安王”。”

“上鑄七鼎以賜陳氏,乃昭告天下,陳氏為“王公之族”,此乃秦唯一“異姓王”。”

“後,加封陳氏此代家主、安國君陳肅為“安國公”,許其世襲罔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