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緣由”【一更,求訂閱】(第2/5頁)
章節報錯
“彼蒼者天,殲我良人!”
殲我良人的是誰?
是秦穆公!
穆公一生都有仁義之名,可在最後的關頭,他令秦國三賢為他陪葬。
當然了,有人或許會說是因為三賢感受到了穆公的知遇之恩,所以自願為穆公殉葬的,但.“自願”這種事情,誰不知道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誰都明白到底是什麼意思!
所以,那謊言的“虎皮”遮擋不住內裡的糜爛。
秦穆公不知道三賢活著對秦國的好處麼?不知道他令三賢殉葬對秦國的傷害麼?
他知道,他不在意。
繼任者不知麼?
知道,但不令三賢殉葬,他的王位坐不穩,所以他也不在意。
為了坐穩王位,三賢得死。
所以三賢死了。
秦國霸主的路也中途斷了。
天下賢才都不再入秦,甚至將秦國當成了最後的、無可奈何的選擇,甚至選擇了秦國之後也會為自己留下後手。
他們不敢留在秦國,尤其是在國君交替的時候。
為何?
因為害怕!
害怕什麼時候國君突然又發神經了,一道詔書令自己不得不殉葬。
能活著,誰想死呢?
更何況是已經做到一國之頂的臣子們?他們哪一個不是大才,哪一個沒有胸中的抱負?
士為知己者死,但強迫你去死的所謂知己,真的是知己麼?
更何況,這個時代的“士”可沒有多少士為知己者死的心,隨意改投他國的事情在這個時代並不少見。
有一個地獄笑話或許很適合這個年代。
“沒有當過燕相的魏相絕對當不好一個楚相,你說是吧?秦相。”
這足以說明什麼了。
甚至“儒不入秦”的潛規則,也是在穆公死了之後出現的。
歷代的秦王聽到“黃鳥”的歌聲,都會瞬間拉下臉來,因為這是秦國曆代國君心中永遠的痛。
一直到了秦獻公時期,因為看到了這一切的“明知不可為”,所以一直十分遵守祖訓的秦獻公才無可奈何之下,咬著牙廢除了人殉制度。
難道秦獻公廢除人殉制度是因為單純的為了秦國的利益麼?
不。
因為當時的秦國搖搖欲墜,戰國諸國紛爭不斷,甚至有可能今日還存在的小國明日就不存在了!
在弱小的時候,國家與國君的利益是牢固的捆綁在一起的!
秦獻公想要擺脫今日活著,明日或許就要家破國亡的處境,就必須廢除人殉制度!
而這個制度被廢除之後,秦國的處境依舊沒有好多少,但總算是比原本的時候強多了。
秦國為何是“蠻夷”為何是“暴秦”為何是“虎狼之秦”?